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农村热点 >
新生代农民工需求高 安身立业成难题
添加时间:2010-12-07 09:10    来源:未知点击:

    “城里人”也会彷徨
  元氏农民孙良,今年24岁,目前是石家庄市东开发区一家企业的普通职员。在外打工7年,孙良先后到过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初中毕业后就出来了,小时候也没干过什么农活,毕业后就跟着朋友一起出来打工。”孙良说。
  “虽然在外打工很辛苦,但总比呆在家里强。干农活又累又挣不着钱,家乡又没什么企业。”在孙良的概念里,留在老家种地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同龄人都出去打工赚钱了,留在村里种地有时候会被笑话。”
  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也不会务农,他们往往一跨出校门便进入城市打工,“所以根本就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打工,不然真的不知道回乡能干什么,怎么生活下去。”孙良说。
  相比孙良,来自江苏的张燕工作经历则出色一些。2007年大学毕业后,她应聘来到石家庄市某企业工作,目前已进入企业管理层。尽管自己时常有一种漂泊在外的感觉,但是她依然表示,真的不愿意回老家。
  张燕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佼佼者,在城市上过学,又在城市里找到体面的工作,这让其他人羡慕不已。但她也有自己的苦衷:“这里的开销其实也很大的,一年到头基本攒不下钱。”
  “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不堪接受的记忆,而在城市打工却充满着艰辛和苦涩,一年到头的打拼只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这让孙良、张燕等感到很是彷徨。
  都市生活的酸涩
  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其实已经在城市工作多年,有的甚至跟随父母在城市出生长大,他们希望和城里人过一样的生活,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他们觉得自己总是很难融入城市。
  “早上8点起床,洗脸刷牙吃饭后上班;中午休息两个小时;下午4点上班,晚上则说不好几点才下班,一般每天睡觉基本都在深夜12点以后。”在石家庄某酒店打工的苏小燕,初中毕业后就来到石家庄。她告诉记者,在酒店工作的很多“新居民”都有和自己相同的感受——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苏小燕表示,在酒店当服务员的大部分都来自外地,本地人不愿意干这个。他们很想成为这个城市的人,但是太难了。她和姐妹们下班后基本上是在一起聊天,有时逛逛路边小吃摊,或者到宿舍里看看电视,极少和朋友聚餐或者到KTV唱歌。许多城市人普通的休闲活动,苏小燕和朋友只能是偶尔为之,因为消费一次就要好几百元,实在承受不起。
  “刚来酒店时做的是前台接待,有时候人一多,很多菜就会上得慢,时间一长,客人就不满意了,会把火气撒在我们身上。”苏小燕说,那段时间最苦了,下班回去经常自己一个人哭,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心里总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未来生活令人无奈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爱、结婚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了他们城市生活中的又一道坎。
  老家在安徽的周杰,在石家庄市跃进路上开了一家水果铺,“每次回家,父母就要跟我说起结婚的事,他们哪知道,在外打拼,哪能那么容易找到媳妇。”周杰抱怨着。
  “我们做生意的基本离不开店,活动圈子比较小,不像人家企业里还有女同事,你说这让我上哪找去?”周杰告诉记者,其实27岁的他也不是没找过对象,但是由于工作原因,认识的异性朋友不多。“上次有好心人帮我介绍了一个,但对方一听我是安徽的,马上就表示不同意。”谈起难得的一次相亲经历,周杰显得很无奈。
  当然,在周杰看来,找对象难,结婚之后的生活更难。“我如果也找一个外地的,以后结了婚,双方的父母接到哪里住?孩子在这里上学还是回老家上学?新房放在这里还是老家?放在这里又哪来这么多钱买房子?”这一系列事情成了周杰脑中挥之不去的烦恼。
  在现实生活中,找对象难、结婚难、生活更难,对于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这恐怕是他们对城市生活既向往又迷茫的最大原因。
  城市建设在蒸蒸日上之中,作为城里人的我们也该考虑为农民工们规划合理可行的未来,让他们的未来没有彷徨。“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的农民工,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生活。”——我们期盼这句话,能有一个完美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