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聚焦三农 >
探访中国式农场主:慈溪注册1030个家庭农场
添加时间:2013-04-27 13:11    来源:点击:

  探访中国式农场主

  从慈溪“家庭农场”模式

  看浙江农业产业新面貌

  □本报记者 徐秀雰 实习生 胡炜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于年前发布,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是“家庭农场”首次在一号文件中出现,颇为引人注目。

  事实上,“家庭农场”在浙江已不新鲜。如宁波慈溪市的“家庭农场模式” 已践行十年,如今该市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有1030个,50亩以上的规模农场占了近一半。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慈溪市几个“家庭式”的农场。目前他们的收入如何?生活状态又怎样?和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注册商标是对自己产品负责

  关于“明美农场”的由来,50岁的余志明自豪地告诉记者,“是把我名字里头的‘明’和老婆名字里头的‘美’合在一起,所以得名。”

  这家占地有600亩的农场,基本靠余志明和妻子两人起早贪黑地亲自打理。天还没亮,余志明就起床分配农活,到自己的地里转转,一家人的心血都化成了在大棚里蓬勃生长的蔬菜瓜果。“哪怕是过年期间,正月初一也是如此。”他乐呵呵地说。

  余志明的右手有残疾,付出的汗水自然比一般人要多。他农场里的35个工人中,17个是残疾人,帮着做些简便的活。

  13岁起就有务农经验的余志明说,虽然一辈子都在地里种田,但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农场。

  2006年余志明在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自己的农场,“农产品的质量对我来说很重要,工商注册登记后,从我这卖出去的蔬菜瓜果都带有农场的商标,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我,我现在也意识到工商登记不仅是对我自己负责任,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余志明说。

  去年一年,除去各种开支、人工费用和成本,余志明说一年农场的净利润有56万左右。

  每年赚到的钱,余志明都会继续租一些耕地扩大农场的规模,从2006年的100亩土地,到去年的506亩和今年的600亩,他说:“我喜欢一步一步地改变,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随着农场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余志明想方设法要把农场的设施水平提高,“你看,光是这些简易大棚的投入就要四五十万”。

  采访的过程中余志明手机响个不停,原来是地里收割西兰花的工人忙不过来,催他送包装袋过去。

  “明美农场”位于慈溪市桥头镇,一排排简易的白色塑料大棚整齐地铺在道路的两边,里头是成千上万颗草莓,正在悄悄地生长。另一边,两三个工人正在准备收割即将上市的西兰花。

  见到穿着沾满泥巴的雨鞋、皮肤黝黑的农场主余志明,一眼就能认出他就是这里的主人。

  余志明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农场配套房,有场长室、会议室、工具室等,一应俱全,他略带腼腆,又掩饰不住兴奋地开始向记者介绍自己办家庭农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