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盐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和土地流转推进工程的“五大工程”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总目标,加快推进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2014年一季度,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16亿元,可比增0.4%;农业增加值3.21亿元,可比增0.6%,两项指标增长速度均列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6631元,同比增长11.3%。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农村土地流转工程为先锋,打造适度规模经营型农业
2009年,我县率先在全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成立全省首家县级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及个镇(街道)服务分中心和村(社区)服务站,实现了土地流转三级服务网络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3.02万亩,其中2009年以来新增流转9.95万亩,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4.78万亩,土地规模化率达53.4%。同时,为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经营主体资金难题,我县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专项贷款——“农钻通”,允许抵押人将合法取得的流转土地经营权及地上(含地下)附着物作为债务担保抵押。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向经营大户发放贷款438户,贷款金额18394.5万元;其中“农钻通”专项抵押贷款累计发放81户次,抵押贷款10715万元。
二、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为基础,打造粮食安全保障型农业
我县每年制定粮食生产若干政策意见,加强对功能区田间工程建设、晚稻高产创建、“三新”技术推广、农机具购置等的扶持。2010年以来全县重点整合农业、水利、科技、农综开发等涉农资金1.43亿元用于功能区建设。同时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要求,严把功能区耕地保护红线,防止“非粮化”。功能区建成后实行统一编号命名,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明确管理保护责任人及责任农技员。此外,我县积极引进粮食增产技术,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方式,推广晚稻“五改”、精确定量机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高效栽培技术,提升技术到位率。2013年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晚稻单产581公斤,蝉联全省第一。
三、以农业园区建设工程为契机,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型农业
我县积极开展校地合作项目,依托校地合作办公室,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的交流与合作。目前,通元丰义湖羊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的湖羊产业提升项目、县农科所与浙江大学的智能化葡萄项目合作已初见成效。同时,我县以“浙商回归”为契机,推动“以商引商”,2014年新增浙商回归投资农业项目1个,新增资金1000万元,累计投资达5700万元。通过举办海盐县农博会、“八鲜采摘游”、“南北湖·五味村”等活动,吸引客商来盐考察投资。2010以来,全县累计利用县外内资9.19亿元,县外内资新增注册资本4.08亿元,实现农业生产性投入17.93亿元。
四、以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为重点,打造高效联动发展型农业
我县紧抓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综合体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通过发挥农业主体的带动作用,引领我县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自2009年我县成立全省首家家庭农场起,我县积极按照 “四有五化三效益”的目标进行管理,。此外,我县通过探索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农场)”、“公司+农户(农场)、“合作社+农户(农场)”等的经营模式,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分工合作、相互融合、互惠互利的新型农业经营综合体。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家、省级20家),家庭农场291家(其中省级示范性3家),2013年人均收入5.7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倍。
五、以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为着点,打造优质精品示范型农业
我县把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作为农业品牌培育的重要抓手,在产品种类、总量规模上求突破,并在基地建设、证后监管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力求成效。同时,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项目,着力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全县累计实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个,省级示范项目12个。此外,我县通过组织品质优、实力强、有特色的农业经营主体参加省内外,乃至国外的农产品展销及农商对接会,提高市场认知度和占有率。目前,我县猪肉、野鸭、芦荟饮品、葡萄、大米等农产品已先后进入沪杭苏等地销售。2013年,我县供长三角农产品金额达29.71亿元,呈逐年增长态势,领先于其他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