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昔本村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添加时间:2014-06-16 13:11    来源:未知点击:

  临翔区昔本村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经营实体为载体的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于2009年3月,主要生产腌辣子、藠头、酸笋、生姜、豆腐、酸腌菜、酸萝卜、酱豆、小米辣等酱菜系列产品,并已通过QS生产许可认证,实现农超对接,产品远销大理、景洪、普洱、广东、上海及缅甸、泰国等国内外市场。目前,合作社年销售产品已达2500吨,实现产值2300万元,年盈利400多万元,形成了“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龙头带动、资源整合、统分结合、抱团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发展的成功之路。
传承古老手艺  把酱菜做成产业
  家住昔本村的黄应菊有很多身份:巾帼建功标兵、劳动模范、昔本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昔本酱菜协会会长、腌咸菜好手……所有的身份都和酱菜有关。
  昔本村是个远近闻名的“酱菜村”,已经有几百年酱菜腌制历史,村里人的主要收入来自卖酱菜。父辈们挑着酱菜四处叫卖的辛苦,酱菜卖不完发霉变坏的无奈,蔬菜烂在地里无人问津的惋惜,黄应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怎样才能把老手艺保留下来,让大家在腌制酱菜中得到更大的收益?黄应菊一边做着酱菜买卖一边寻思着昔本酱菜更好的出路。

  2004年,临翔区凤翔街道以每户补助创业资金5000元的标准,扶持5户酱菜腌制大户。黄应菊看到机会来了,当即把几家酱菜大户集中起来,将当地分散的酱菜加工技术和蔬菜种植组织起来,走联合互助,共同发展的路子。通过努力,黄应菊的酱菜经营逐渐有了规模,步入正轨。2008年,黄应菊创办了“昔本四通酱菜厂”,并注册了“满坛红”商标,同时发动酱菜腌制户成立昔本酱菜专业协会,自己任协会会长,昔本酱菜由此迈出了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第一步。趁热打铁,黄应菊随即发起了以四通酱菜厂、蔬菜种植户和购销大户、11户主体酱菜腌制户为主体的“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
  为了与市场接轨,黄应菊决定采取“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并积极指导订单农户合理布局种植蔬菜,有计划扩大种植面积,使产销合理化,赢取最大利益。通过努力,如今的“满坛红”产品不仅走进了临沧各大超市,还远销大理、景洪、普洱、广东、上海及缅甸、泰国等地,让小酱菜闯出了大市场。
  凭着执著的信念、独特的视野和大胆的举措,黄应菊带着大家把酱菜做成了产业,在这之前,这是村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一花独放非胜景,万紫千红春满园。”黄应菊说,“我们搞合作社,就是要把酱菜这个产业做大,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以市场为导向  龙头企业带动一方百姓
  随着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设立,生产、经营、财务等管理规范的制定,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以经营实体为载体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实现以四通酱菜厂为龙头,蔬菜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联为一体的运作模式。
  合作社如何发挥优势服务好社员,为全体社员谋求更大利益,带动菜农增收致富?通过多方了解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将生产加工的主导产品定位在萝卜、青菜、竹笋、大豆、辣椒和生姜等品种上,根据市场需求、合作社加工能力以及各地地理条件,指导订单农户合理布局种植蔬菜,有计划地分配种植面积,实行分户种植生产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结算。辐射和服务范围内的农户生产的蔬菜只要符合收购加工标准,合作社全部负责收购。
  昔本村的杨思梅这几天正乐得合不拢嘴。两个月前,她从合作社领了两斤小萝卜籽,撒在刚收了玉米的2亩地里,45天以后,收获的小萝卜全部采收送到了合作社,领到了16000元。“种蔬菜周期短,成本低,不需要怎么管理,撒下去就等着收了,也不愁卖,送到合作社就可以领钱,现在我们挣钱可轻松多了。”杨思梅笑着说。
  随着生产规模、集约化的初步形成及产品畅销,酱菜原料供不应求,昔本村的蔬菜远远不能满足合作社的生产销售。于是,合作社向周边的石房村、五村、新村、竹蓬等几个村委会及博尚镇、圈内乡,及永德、沧源、耿马等县扩展。如今,昔本村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有社员260户、经纪人10个、下联农户1460户,辐射临翔区7个村和耿马县、永德县、沧源县等部分农户的利益共同体,越来越多的农户依靠酱菜产业走上了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