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昌的皇家贡米、黄松甸的秋木耳、乌拉街的小米、一拉溪的紫苏油……2013年举家搬迁到长沙的吉林市80后女生张蕊,近期频频在微信朋友圈里晒网购“战果”。为满足家人对家乡食品的思念,张蕊在网上找了好多天,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些原汁原味的家乡特色“吃货”。其实,网上购买农产品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诸如名门水果“褚橙、柳桃、潘苹果”这些靠电商催热的高大上农产品的相关报道,早已不是新闻。
特色农产品电商黄金季已然开启,正在渗入生活,改变生产,缔造新一轮的财富传奇。那么,吉林市农产品电商黄金季何时来临?
农产品电商
大潮风起云涌
年初,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云来到吉林,与省委主要领导磋商战略合作大计。马云看中了吉林黑土地特色农产品优势,4个小时的吉林之行中,表示将在淘宝上开设“特色中国·吉林馆”,主推吉林特色农产品。随后,4月8日至14日,淘宝网吉林大米馆应声开张。吉林市东福米业等3家企业的大米在淘宝网上热卖大江南北,知名度和美誉度一路飙升。一时间,东福米业捷报频传,成交单数、销量在淘宝网1.3万家大米电商中排名第一。
“在那一周时间里,东福大米每天都卖三四百单,仅往北京仓就补了3次货。坐在家里,看到每天的销售额都在不断增长,这种快乐,是我们在线下没法体验到的。”东福米业副总经理杨靖说
在中高端大米市场萎缩下滑的形势下,东福米业作为开路先锋,为开创吉林市大米企业的光明“钱”景打响了头炮。而这一鸣惊人源于及时抓住了特色农产品和优势电商开展战略合作的重大机遇。
研究报告显示,特色农产品已经继图书、电器、服装等之后,成为全面转入新型流通模式的又一大类商品体系。在这个全新的码头上,从一种产品,到一个店铺、一个村庄、一个城市再到一个省份,特色农产品创造的传奇不胜枚举。比如,回乡创业的山西农民王小帮,他的山里旺农家店淘宝评级已是五皇冠,销售额达450万元。比如,浙江最穷的山区县之一遂昌,有1500家网店主营竹炭制品和高山原生态生鲜果蔬等,创造了遂昌模式。再比如,云南农产品从茶叶、鲜花起步,现在已有1.47万件特色农商品。普洱茶去年销量排名淘宝农产品单品销量第三,交易额近8亿元……
然而日前吉林市大米的淘宝热卖,只是农产品电商潮中的浪花一朵。
阿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吉林省农产品销售额,在全国30多个省区中位次,名列第16位。共有卖家7.5万个,占淘宝卖家总数量的不足1%,总量在全国居后。全省买家118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4%。去年线上买进311亿,卖出46.3亿。即销售1元,购进6.7元,逆差大,居全国下游水平。吉林市11395个卖家,占全省的15%;买家人数225万,占19%,买家、卖家数量均列长春之后,居全省第二位。和全省情况一样,吉林市农产品电商发展刚刚起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可喜之处在于,在淘宝、京东、1号店、顺风优选等各大电商纷纷进军特色农产品的大势下,吉林市以积极态度加入了这场与农共舞的狂欢。但是,在额手相庆之余,应该注意到吉林市还有那么多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身处电商平台之外,隐姓埋名在山乡。如何及时进场,在这场王子的舞会中改变“灰姑娘”的命运,抓住时代给出的不多的机遇,是亟须破解的问题。
点点星火微光闪烁
据调查,国内网商基本上是小微企业,具有草根性,特点是发展迅速。吉林市网店同样如此,以夫妻店为经营主体。
秋木耳、野生榛蘑、吉林白蜜、松子、玉米胚芽米……龙潭区江密峰镇刘金玺的“老刘木耳”淘宝网店正值5周年店庆。进入店铺,看到架上的宝贝都是吉林市土特产。老刘说,刚开店时没有人手,每到采摘木耳的季节,全家都到山上去干活,网店就没人打理。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半年只销售了9000元。经过5年的发展,木耳累计销量上百吨。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信奉“吃木耳找老刘”的淘友进入店铺。2013年双12淘宝大促,“老刘木耳”当选吉林三绝,成为淘宝“特色中国”三个主推产品之一,当天销售额达数十万元。
正在包装邮件的工人说:“农民开店,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村也有很多人准备自己开店,卖自家产的东西。”
刘金玺开的淘宝店仅凭当初的5000元本金,目前已在天猫和淘宝平台上扩大到了5家店铺,业务现金流达数百万元。
刘金玺介绍,全市做网店有一定影响力的同行不过几百人,而且纯农民开网店的寥寥无几。据报道,山东省博兴县湾头村,有淘宝网店500多家,销售草柳编家居产品,年销售额近亿元。吉林市的现状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电商发展快的地方,尚无可比性。
2013年,永吉县万昌镇的绿星米业有限公司,与吉林市名优特电商平台签订了一份营销绿色大米的合作协议。今年年初,成交了第一单。绿星公司老板王玉国开车往返4小时来到吉林市区的一家银行亲自给买家送货。此次米业老总客串快递员是想更多了解电商销售环节,这个行为的背后是发展电子商务卖大米的强烈愿望。王玉国代表了吉林市一批正在探索通过电商渠道拓展业务的农业产业带头人。
“我知道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今年得聘请专业人员把这块做起来。但是想聘到愿意扎根农村的IT人才太难了,管理上也有难度,咱自己不懂啊。”王玉国说。
因为技术、精力、人才等重重障碍,使王玉国们苦于找不到入手处。吉林市一个不愿透露名号的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为了开发线上业务,聘请了一位搞网络营销的大学生,还花钱送其出去进行专门培训。可是人家没做到一年,就自己干了,还带走了关键的产业信息,给合作社带来不小的损失。现在合作社还是想做线上业务,但是落实起来,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太多。
在大多数人找不到路径的时候,有少数人已经摸着石头过了河。比如永吉县口前镇的原野农牧有限公司的业主丛跃全。农民身份的他曾自己在网上做了公司网页,推广公司生产的速食玉米胚芽米。也曾有人看到网页联系批量订货,但是企业产能有限,不敢接订单。丛跃全是村干部,经常忙得分身无术。今年在和“刘农业”联系上之后,他把产品交给刘金玺,授权他独家代理原野公司淘宝线上业务,自己做线下。双线互动,效果不错。还有几家大企业,比如吉林市天园蜂产品公司的拳头产品岳桦白蜜,也以委托网店代运营方式,开通了天猫商城线上业务。一方面现有的网店需要扩大规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好的产品需要找到线上渠道。双方一相逢,往往一拍即合。
民间自发式的联手抱团发展愿望强烈。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吉林市正在组织实施点火行动。日前举办的吉林市首期“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创新实验班”,已经把微销售和开网店的内容纳入了教程。培训班选择现有的较成功的卖家做典型,给农民朋友传授技能,提供看得清摸得着的示范。通过类似的举措,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促使星星之火燎原,推进吉林市的农特产销售驶入电子商务“云高速”。
如何占据一席之地赢得场上主动
面对外面世界的日新月异,临渊慕鱼之后,自然会退而结网——创建电商平台。但是平台属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对技术、人才要求高,产出周期长。所以更多慕鱼者选择“借网”,利用成熟的社会化平台,迅速搭上快船、出海捕鱼。4月吉林市的皇家贡米牵手淘宝上线热卖即是实例。
与工业产品不同,农产品有着明显的地域属性,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农特产品。但是在东北地区,像杂粮杂豆、大米、小米、甜姑娘、李子、香瓜、葡萄等许多农产品几乎是东北共有的。谁在电商平台上先声夺人、抢占了先机,谁就优先占领了市场高地,强化了品牌优势竞争力。这场商战打的是淘汰赛,意识差和速度慢者会被淘汰出局,失去再次出场的机会,所以说电子商务面前,只有第一,甚至没有第二。往往是早一步柳暗花明,晚一步山穷水尽。
2014年可谓吉林市的“电商元年”。以大荒地大米淘宝热卖为起点,吉林市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全面升温,政府、企业、个人越来越注重营造电商氛围。据了解,年初马云提出的“特色中国·吉林馆”正在推进中,拟于9月正式开馆,若能如期运行,将是吉林市特色农产品拓展流通方式、突围传统销售模式、实现量价齐增的最佳机遇。
形成吉林市农特品电商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缺乏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特别缺乏一批能够为特色农产品提供品牌电子商务外包、渠道拓展维护等一系列服务,有丰富网络营销经验的运营商。从组织领导角度,缺乏统一协调的运转机制和配套支持政策。
近年吉林市以粮食、畜牧、特产为主的三大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稻米、玉米、大豆、生猪、肉牛、乳业、禽业、食用菌、中药材、林蛙等十条龙型经济。目前,全市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2户。农副食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3家。近年绿色农产品迅速发展,目前获得“三品一标”认证145个,其中绿色农产品41个、有机农产品55个、无公害农产品3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14个。
在资源方面,吉林市条件优良,但是由于缺乏对农特品的高端品牌培育、策划、包装、宣传,流通渠道狭窄,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发展迟缓,致使吉林市大量的名特优农产品名气不大,身价不高。
为了实现名特优农产品的应有价值,适应流通变革,运用电商促进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今年吉林市以开设“吉林馆”为契机,加快推进农特产电子商务,以期迅速扩大上网卖家数量和网上销售规模。
据了解,当前吉林市正在从四个层级构建农特品上线渠道:第一,进入即将开张的“吉林馆”。目前正在整合产品,首先对全市的77个大米品牌进行整合。深入挖掘粳稻贡米的历史和文化,筹备在9月与“吉林馆”开馆同步举办首届“卢城稻”割镰大会。专门聘请了高端人才在东福米业打造“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吉林市”集中展示区,为全面打响吉林市大米品牌做准备。此外,整合推荐更多的农特品进入“吉林馆”。吉林市是人参、灵芝、鹿茸的特色主销区,线上销量较大的还有灵芝孢子粉、山参、黑木耳、雪蛤、蘑菇、木耳、杂粮、杂豆、松子等。
第二,培育县域模式。农产品特色突出的蛟河市、桦甸市已被吉林省优选为首批集中打造电商县域模式的地区,吉林市鼓励其他县区要同步发展,全面推进。
第三,打造“电商村镇”。蛟河市黄松甸的木耳在全国的名气,与近年本地木耳电商的率先发展不无系。黄松甸镇95%的农户种木耳,形成一个年交易量20亿元的市场,黄松甸的木耳价格影响着全国木耳价格的趋势。永吉县一拉溪的紫苏产业也是一镇一业,掌握着国际市场苏产品价格话语权。目前吉林市有96个专业村形成“一村一品”格局,专业镇13个。农特产包括罗圈沟的葡萄、小绥河的李子、响水河的香瓜、越北的红大米等。依托当地农特产,引导更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村、镇开设网店,形成千村万店局面。
第四,适时培育本市电商,打造农产品展销平台,推动吉林市长白山生态农业产业商会等组织成员全面触网。
同时,抓紧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组织策划、品牌包装、协助中小卖家成长的优质运营商。通过运营商整合供应链、完成销售目标,加强全市发展农特产电商的薄弱环节。对于县、乡以下的运营商立足吉林市现有的网店卖家,从中择优选出。
另外利用教育资源,通过政策扶持,有计划地在大中专院校学生中培育涉农网商;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大学生村官、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支持他们掌握技能、上网开店经营地方特色农产品。配套协调发展物流,同时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新典型、好经验的宣传力度,营造出浓厚的发展氛围。
“吉林市地肥水美,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自古是鱼米之乡、出产皇家贡品的地方。近年市里以战略高度推进农产品电商销售这项工作,相关部门正在抓紧时间补齐短板,力争把我市更多的名特优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卖出品牌效应来’。”吉林市农委农业产业指导处处长付志岩说,“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做大做强,既能推动我市农村传统的流通方式转变,又能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对农民来说,实现增收致富;对市民来说,使‘菜篮子’‘米袋子’内容更丰富、拎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