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岭县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绿色成为城乡的主色调,成为长岭转型发展的主基调,创优绿色环境、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壮大生态经济,长岭县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开发绿色能源劣势变成优势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长岭自然气候的真实写照。以前是麻烦甚至是灾害的风现已成为长岭县的重要资源。立足风能、生物质能丰富的特点,长岭县提出建设“能源大县”目标,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县,培育绿色能源产业。
经过多年的研究、勘测、推介和招商发展,如今,风能在长岭县已经“变害为宝”,该县已引进中国华电、中国电力投资等大型集团,建设风场5处,安装风机236台,装机规模达35万千瓦。长岭县被列入全省“十二五”风电远景规划,是全省风电“百万千瓦基地县”。500千伏输变电站与吉林省500千伏主网相连,实现风电基地在全省电网区域及东北电网内统筹消纳。
作为农业大县,长岭县秸秆、禽畜粪便等生物质资源丰富。为进一步开发生物质能源,长岭县成功引进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的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项目,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今年4月末已投入生产。同时,长岭县注重生物质的转化,以沼气利用为切入点,建成2000余个沼气池,年产沼气36万立方米。
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产业
发展生态经济是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治本之策。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几年来,长岭县通过改良土壤等方式,对西北部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全县共开发盐碱地1.36万公顷,新增耕地4000公顷。同时,引进润禾农业开发公司等4户企业,开发整理盐碱地种植水稻,昔日盐碱地变成现在“米良田”。长岭县还通过革新种植技术、更新种植结构,加快建设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发展生态工业,转粗放为集约、转“灰色”为“绿色”。长岭县充分发挥生态和特色资源优势,用生态文明理念谋划工业发展,以发展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产业和加工制造业为重点,打造“生态工业”。投资40亿元的中粮肉食产业链基地项目,将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型养殖模式,引导养殖业与林果、花木、蔬菜、粮食等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种养增收与环境保护双赢。
旅游业是低碳绿色环保产业。长岭县立足旅游资源,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加快龙源山森林公园、龙泉山森林公园、龙凤湖、龙灵塔、龙盛园等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积极构筑“五龙”腾飞的旅游格局。同时加大乡村风情游、风电景观游、草原生态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的推介力度,丰富生态旅游层次,打造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尽快融入省、市旅游大格局中,推动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综合整治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长岭县积极推进“美丽家园”行动计划,着重从节能减排、城镇宜居保障、农村环境提升等方面入手,努力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
创建国家级“三城”,实施“美丽家园”行动。长岭县严格遵循“双轴四区五中心”、“三横三纵四环”的城市空间布局,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开展“城市综合环境质量跨越年”活动,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保持街道、公园清洁卫生,不断提高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创建国家级“三城”,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长岭。
强化村屯环境整治。开展第二轮“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扎实开展以“四清、四改、两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打造整洁、优美、生态的农村人居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持续发展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长岭县抢抓这一有利契机,加快推进河湖连通,“引松入长”将沟通连接域内27个湖泡,形成引、蓄、灌、排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和生态循环趋势,增加湿地、草原、水面及旱田灌溉面积,为城市供水提供水资源保障,改善长岭县西北部生态环境。
长岭在已有林地7.4万公顷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增加城乡绿量,提高绿地覆盖率,从2012年开始实施了“三年绿化美化长岭大地”活动,三年要完成植树造林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4.7%。同时,长岭县加大林地林木资源管护力度,落实管护责任,严厉打击滥砍盗伐行为,还将重点实施草原荒漠化治理工程,努力打造“绿色长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