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荒滩上“长”出新村庄
添加时间:2014-05-12 13:40    来源:未知点击:

  4月中旬,天气陡然热起来,地面像滚火。
  宣威市龙场镇旧营村委会,缓缓流淌的拖罗河两旁,一座座青色琉璃瓦座脊的楼房掩映在金银花、葡萄藤下、黄金梨、核桃树从中,好一派清凉静谧的景致。
  “地广土薄资源少、村大人多居住散,粮猪撑起一片天、经济落后产业稀。”党委书记孙德康讲的是旧营村的过往,“那时全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2150元。”
  2002年,看着村委会前小河边近百亩河沙淤积的水毁地,孙德康提出一个大胆想法:建设小集镇。建起小集镇,好比支起个聚宝盆,肥水都往里流,“书上叫做洼地效应。”
  为了顺利征地,孙德康带领村组干部查档案、搞调查。一个月后,早已被河水冲刷得面目不清的河滩地,明明白白有了户主。
  为让集镇建设起好步,孙德康并不忙着铺摊子,他请来土地部门,首批拍卖水毁地35亩作示范,当年12月,荒滩上“长”出了34栋新房。
  2009年至2010年,趁着龙场镇实施“整乡推进”的机会,孙德康筹集资金286万元,通过“有权属村民自建房屋、村委会负责‘三通’和绿化”的方式,按照“布局统一、层高统一、外观统一、管理统一”的模式,再次盘活余下的40亩水毁地,103户村民在集镇上建起新房,修通长1160米、宽20米的新街道,种植980株行道树。旧营小集镇越来越兴旺,现在每逢旧历初一和初六,前来赶集的生意人和村民能达到3000多人。
  2011年,旧营村被确定为新村庄项目建设示范村后,以实施新村庄建设扶贫工程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目前,该村利用200亩的荒滩地,规划建设500户规模的新村庄,现已建成入住300户,同时以生态环境、景观环境和人居环境为依托,着重实施1条河滨走廊,1片景观灯,2条绿化带、3个休闲区、4个垃圾房、5块休闲绿地的集镇精品工程。
  旧村变新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住新家,更要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富裕舒适的日子。调整产业结构,使土地变园区,是该村走上致富道路的点睛之笔。近年来,旧营村把农业科技推广放在首位,在该村委会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每个自然村的路边都种上了一片示范地,换良种、铺薄膜、采用新技术等等层出不穷。年底的时候,群众集中到示范地里测产算账,与周边作对比,示范地的收入多出一大截。村里人科学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连续多年被评为龙场镇农业科技推广的明星村。
  根据旧营村实际,围绕“传统产业优质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思路,村“两委”带领群众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按良种化选择、标准化种植、科技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做活做强玉米、马铃薯产业,发展生猪养殖。
  如今,村村寨寨水泥路进村入户,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土坯房变成砖混平房,危房变成安居房,村容整洁,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特色化。“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全村有养殖大户27户、种植能手1312人,劳务输出3016人,人均年收入5816元。
  “村里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房子上,更多的是我们老百姓逐渐富裕起来。”正在金银花地里剪枝的村民王贵和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