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小”蘑菇背后的“大”隐忧(2)
添加时间:2014-03-24 11:22    来源:未知点击:

  单产低、育种水平落后
  像农作物那样,从播种、管理到收获,我国食用菌人工栽培生产的历史还不到40年。近年来,食用菌营养、美味的特点,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食用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金霞对此忧心忡忡:“首先是单产低,主要问题是生产品种基质利用率低、产能低。根本原因在于育种水平低下,集中体现在与子实体形成密切相关的营养和遗传的分子基础不清、高产育种的可利用种质资源匮乏。”
  张金霞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食用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严重缺乏。占我国总产50%以上的平菇、金针菇等大宗栽培种类,依然是“舶来品”的天下。我国食用菌单产仅是发达国家的70%左右,例如国外金针菇单产410~430g/瓶,我国仅260~330g/瓶。单产低造成了栽培基质和其他资源的大量浪费,成本增加;导致我国很多企业从品种、菌种,到添加剂、培养基都从国外进口且日趋严重。近年来,日产20吨以上的大厂,几乎无一例外要从国外购买品种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