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但单产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让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平菇、金针菇、草菇、花菇,如今,食用菌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寻常物。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28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产值17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2011年出口创汇24.6亿元。中国,俨然已成食用菌产业的“大国”。
然而,那些光鲜数字背后的科技“短板”与隐忧,却使中国至今未能成为食用菌产业的“强国”:由于系统科学研究的缺位,我国食用菌远未像粮食作物那样实现“科学种田”,单产低、品质差,导致产业效益持续下降,平均投入产出比由上世纪80年代的1:3至1:5,降至目前的1:1.2至1:1.8,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月15日,我国食用菌研究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正式启动。这一名为“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的科研项目,将为夯实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基础解决难题。启动会现场,整天和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打交道的科学家,向记者道出了心中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