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作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汇川区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加速了土地流转,为“谁来务农”找到了答案。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新生代农民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谁来务农”成为当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中,“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找到了破解这一发展难题的答案。截至2013年底,全区农村土地流转2.35万亩,流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面积2万亩,占到了总流转面积的85.1%。
(二)提高了农业社会服务,为“怎样务农”开辟新天地。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能力,供需衔接不紧密,服务机制尚需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或合办社会化服务组织, 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能有效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为“怎样务农”开辟新天地。
(三)转变了发展方式,为“农业出路在哪”引路指航。一是走规模经营之路。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农业经营方式迅速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集约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目前,全区种植大户50-100亩的有45户, 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商品猪场(小区)2个,1000头以上的3个,500头以上18个,100头以上118个,建成存栏10000羽以上的蛋鸡养殖场27个。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雏型,为繁荣农村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走科技强农之路。与传统小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对现代生产要素需求更为强烈,成为当前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三是走高效农业之路。目前有一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态种养和休闲观光农业,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四是走组织化经营之路。汇川区农户家庭经营,多数仍属于分散经营,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有规模、有组织、有科学管理的合作形态,提高了应对区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区场竞争力。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汇川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土地流转难是最需化解的矛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土地供应为前提。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散经营制度已经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千家万户小生产与规模化生产之间形成了一对主要矛盾。在流转过程中也存在“三难”问题:农村人口频繁流动导致空巢农户增多,流转找人难;农户情况千差万别,成片流转难;部分农民法制意识淡漠,规范流转难。加之,近年来农村土地管理力度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控制严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设施用地、产品加工和仓储用地、农机具的存放用地等,都较难获得。
2、资金筹措难是最需突破的瓶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前期资金的持续注入是个硬条件,更是一个硬门槛。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在外经商返乡的成功人士和有一定经济头脑的本土农民,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都无能为力。导致部分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3、设施配套难是最需扫除的障碍。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欠账,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严重障碍。一是机耕条件差。由于农业机耕道的缺失和落后,使得农业机械“进村不下田”,无法实现机械化操作。二是水利条件差。农村水库可供农用水的容量逐年下降,灌溉渠道不畅,无法解决排灌问题。三是耕地质量差。受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田间工程取土恢复不到位、有机肥用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下降,增产的难度加大。
此外,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存在思想认识、技术人才、政策扶持等跟不上的问题,亟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