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粮食主产区农村问题调查(3)
添加时间:2014-02-17 09:54    来源:未知点击:

    粮食主产区的新问题
    但在这种基本满意之外,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与全国农村共同的一个问题是,青年农民工的出路。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农民外出务工大省,河南2000万农民工,有一半以上是在省外打工。现在农民工的主体是“80后”、“90后”一代,他们很少想再回到农村,而希望融入城镇。但,没有工业化的城镇吸纳人口极其有限。大城市倒是工业化充分发展,但想在当地真正生活下来,成本极高,低微的打工收入显然难以实现这种梦想。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农业劳动效率仍然较低,普通从事粮食种植的小农,其农业生产的收入仍然普遍低于城市工作收入。以前的问题是为农民减负,现在的问题是帮农民增收。尤其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县,工商业不发达,农民增收就更难。城郊结合部的农民,有房子可以出租,对于离城远的农民,外出打工仍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收入方式。
    农业税取消后,有些农民种地积极性反而不高了,有的不太好的地被撂荒。农业耕作对机械化、化学化的依赖程度普遍提高,但农民也懒得往土地里过多投入资金,因为“无论投资增加多少,产量都差不多,收益也不会有太大增长”。这种边际递减效应成为最现实的农民理性。
    由于过量农药使用造成的食品安全和土壤污染问题,在这里也时有发生。几年前,开封市尉氏县岗李乡袁楼村农民李建亭想在本村1000多亩花生地推广“无公害农业”,但村民们疑虑重重:“花生棵长不大咋办?结得少了咋办?将来拿出去卖给谁?你说你是‘无公害’,人家就相信了?”李建亭让儿子包了十来亩地搞试验,不打药,不上化肥,结果还真是长得赖:别人一亩地能收600~1000斤花生,他儿子一亩地只收100~200斤,想卖高价也卖不出去,因为人们不相信那真是“绿色花生”。
    袁楼村的老人们说,过去治虫,是早上趁着有露水,把草木灰洒到花生地,现在是往地里打杀虫剂。“现在种这庄稼,种着种着,咱自己就把自己害了……”今年60岁的李建亭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