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农村城市化”定义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农村城市化定义的研究。农村城市化的定义很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一致的定论,这恰恰表明了实践和有关研究的丰富多彩。留学美国的税伟博士在《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一期《国外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起源、进展与比较》一文中介绍,马克思是最早使用“农村城市化”或“乡村城市化”的人。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说:“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另据笔者查阅,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论住宅》等著作,已就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地位和作用、城市区位、城乡关系和城市问题等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如,“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390页)“人口不断地流往城市”(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758——760页)“文明时代还有如下特征:一方面是把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4卷,第172页)。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 “在英国,紧靠每个乡村大工厂并且是与工厂同时建造工人住宅,在这近六十年以至更久以来就已经成了通例。前面已经提到过,这种工厂村镇有许多已经变成了以后形成的整个工厂城市所环绕的核心……(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恩选集第2卷,508页)“人口也象资本一样地集中起来……大工业企业都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还必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当第一个工厂很自然地已经不能保证一切希望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时候,工资就下降,结果就是新的厂主搬到这里来。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今天优势在城市方面,明天农村里的工资降低了又利于在农村中开办新的工厂。但是,工业集中的趋势仍然全力继续下去,而在农村中建立的每一个新工厂都含有工厂城市的萌芽。”(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马恩全集,第2卷,第320页)
据税伟博士研究,除马恩之外,国外其他学者关于农村城市化的定义还有:
1、人口、思想、文化由城市向乡村地区扩散的乡村城市化。这就是所谓“逆城市化”。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学者M.panioner,他认为乡村城市化是城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向乡村地区扩散的社会变迁过程。另一个是法国学者麦尔兰,他认为,乡村城市化是指乡村空间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是乡村居住区周围发生的,乡村城市化地区的人口是城市内迁移而来的,其原因是一部分城市中产阶级向往乡村生活环境,而且土地价格低,交通发展,促成了他们下乡购买和建造房屋。
2、大都市中心周边和大都市之间的人口高密度、城乡之间相互作用高强度、农业和非农业活动高度混合的地带。国内有的解释为“城乡一体化区域”或“乡村城市化”的区域、城乡融合区、准城市类地区。
3、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形成的城镇向城郊的乡村持续扩张的“外向爆炸”形成向外延伸的都市带。
4、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在乡村地区“内向爆炸”式产生达到和超过了界定的城市人口密度阈值(每平方公里400人)的混合聚落体系。
国内关于中国农村城市化定义的研究
薛德升博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仑比亚大学博士后,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载《人文地理》2001年10月第16卷第15期)一文认为,“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口在乡村完成其职业的非农转化,而不需要进入城市,即在乡村完成的城市化过程,乡村城市化的核心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非农转化和空间转移。”其主要实证来自于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
还原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就可以发现,上述各种关于农村城市化的定义,都可以在中国得到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