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政策法规 >
重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添加时间:2013-03-11 12:04    来源:点击:
  一、发展特色扶贫骨干产业。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70%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全年将投入1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重点区县培育壮大1-2个特色产业。市出台扶贫产业规划,做大做强中药材、草食牲畜、高山蔬菜、烟叶、林果等特色产业。同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大力发展适合“两翼”农村的特色扶贫产业。把旅游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在每个有旅游资源的重点区县规划建设1个旅游扶贫示范片。市集中力量打造大黄水、红池坝市级旅游扶贫示范片,支持南川、武隆、酉阳、彭水、奉节、云阳、城口等区县建设乡村旅游基地。出台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暂行办法,通过贴息等市场手段,按照“丰都肉牛”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强化扶贫产业对扶贫对象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区县和市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协调争取,按照国家武陵山、秦巴山片区规划,加快实施一批交通、水利重大项目,支持万州、黔江机场增开航线航班,建成涪陵至丰都、万盛至南川、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南川金佛山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建设和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市和区县两级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行业扶贫责任,尽快打通秦巴山、武陵山两大片区北上、东进、南下“断头路”,扎实推进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区县政府要把基础设施进村入户作为民生工作来抓,加快贫困村入户便道和生产便道建设,大力推进农民新村建设及农村危旧房改造,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

  三、稳妥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按照市统一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早准备、早规划,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务实制定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盘活资源、合力攻坚,把好事做好、做实。要采取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的办法,瞄准贫困农户,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致富,防止“搬富不搬穷”、“搬近不搬远”,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四、着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扩大“雨露计划”实施范围,创新扶贫培训形式和补助方式,力争10%左右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力度,每个区县至少安排1亿元以上的贴息额度,支持重点区县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建立扶贫创业基金,打造返乡农民工扶贫创业园和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村,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创业。在贫困区县办好“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班,对2.5万贫困农户家庭“两后生”就读中高职进行资助,力争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子女都吸纳进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加大贫困村文化、卫生、医疗设施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增强贫困群众自立意识,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五、突出合力攻坚。切实增加扶贫投入,建立以财政专项资金为牵引,行业部门、信贷资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增长机制,做大扶贫资金总盘子。采取考核、督察等措施,调动和发挥行业扶贫作用。区县政府主动作为,争取国家部委、山东的定点帮扶和东西扶贫协作更大力度。市级有关部门深化“圈翼”帮扶机制,加大市扶贫集团工作力度,引导各方力量投身“两翼”农村事业。

  

  六、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财政扶贫资金是党委政府给予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雪中送炭”和“输血造血”基本功能。扶贫资金最大可能瞄准贫困村、贫困人口,防止被富人挤占、挪用穷人资源,把扶贫资金用在整村扶贫、产业发展、高山搬迁、扶贫培训等方面。认真落实重庆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扶贫、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强化日常监管;充分发挥义务监督员作用,加大信访查处力度,不断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扶贫资金风险防控体系,认真研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口协作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管理使用的办法措施,监管好每一个环节。(重庆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