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时事要闻 >
“美丽乡村”建设的云南实践
添加时间:2013-10-17 08:51    来源:点击:

  核心阅读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云南省及时起草《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时间表,有了量化指标。乘此东风,一些州市先行先试,部分乡镇、村庄规划已经完成,新一轮乡村建设拉开序幕,为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民企

  以工哺农辟新途

  一些企业唱起了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角,成为建设“美丽乡村”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玉溪

  有“云南第一村”之称的红塔区大营街社区,利用集体企业积累的资金,投资2.2亿元,对28年前改造过的旧村进行二次升级改造。目前,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已近尾声。全社区1366幢双拼特色民居和460套高层单元居民住宅,重新构建出了一个宜居宜养、宜游宜商的“云南第一村”。

  早在1985年,大营街人就利用从乡镇企业掘到的第一桶金,启动了旧城改造计划。由集体投资5000余万元,使全村的人均居住面积由之前的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50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此后又建设了汇溪公园、汇龙生态园、玉泉湖公园,使大营街成为人均拥有69平方米绿地的现代化生态村镇。2012年,大营街社区经济总收入达128.4亿元,企业上缴税金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2元。为了在有限的地盘上拓展发展空间,大营街人计划投入13亿元,用3至5年时间,重铸“云南第一村”新形象。如今,这一计划正在实现。

  大理

  在工业反哺之路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特色产业之路同样异彩纷呈。

  大理利用“两烟”,核桃、畜牧水产、生物药业、蔬菜、蚕桑、薯类、特色水果、茶叶、特色花卉等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优势,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民增收。2012年,全州农业龙头企业128户,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7户、千万元以上的有60户,农产品加工产值完成147.8亿元,农产品出口额完成1.5亿美元。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州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89元。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至今,大理州各类企业(不含烟草系统)共支持资金突破10亿元,援建项目2000余个,惠及近35%的农民群众,有力地推动了全州“三农”工作的跨越发展。

  昭通

  民营企业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正成为一股潮流。镇雄县的民营企业黎明化工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在新农村建设中抢抓机遇,在建设牛场镇田坝新农村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田坝村位于镇雄县牛场镇,距离县城61公里,镇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气候宜人。全村辖2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3个民族共计5233人。黎明化工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将自身发展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制定了“靠企业发展,靠产业支撑,靠科技致富,建设和谐型、生态型新农村”的发展思路,编制了确实可行的田坝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如今,以栽桑养蚕、畜牧业、种植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等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以沙厂、石灰厂、农用运输车队等为主的集体经济初具规模,以铁厂、电石厂和水电厂3大民营企业为重点的骨干企业取得较大发展,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村容

  环境整治增活力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元素。

  盐津县

  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一片历史厚重、交通便捷、奇景交融的热土,境内重山叠嶂、资源丰富、生态良好。为了让广大乡村变靓变美,盐津县一是做足山水文章,严格按照“城镇上山”的要求,最大程度保持自然风貌。二是挖掘历史文化豆沙古镇。抓住地震恢复重建之机,依托“五尺道”,僰人悬棺,将灾后重建与文化旅游开发、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产业扶贫等有机结合起来,创新了灾后重建的新模式,使豆沙由灾区变为景区,由落后村落变为美丽集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三是彰显生态优势。大力推进“森林盐津”建设,立足昆水线纵贯全境及其生态优势,打造了百里新农村建设示范长廊,一幅“路在山水中、房在绿林中、人在美景中”的如诗如画的新农村画卷。目前,已累计投资6.932亿元,打造了354个各级示范点。

  元阳县

  为了作好山水田园大文章,元阳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发展乡村旅游,对农家乐示范户,县财政每户给予10万元以内无息借款扶持,并按协议在5年内还清;对农家旅馆示范户每户给予8万元以内的无息借款扶持,并按协议在4年内还清。在扶持期间,对箐口、大鱼塘、普高老寨三个特色旅游村,县财政每村每年给予1万元的公共安全、卫生保洁等综合管理方面的资金支持。通过政府、公司的双向扶持,带动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户的快速发展,目前,哈尼梯田核心区已发展农家乐示范户23户,农家旅馆示范户12户。2012年,元阳县农业生产总值10.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9元,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10.4亿元,重点扶持发展的农家乐示范户接待人数达3.5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76.1万元,创造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产业

  大胆探索兴特色

  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持久改变农村经济面貌

  凤窝村

  峨山岔河乡凤窝村有61户223名彝族群众。2009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整合资金800万元,实施了以凤窝众诚烤烟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探索烤烟生产创新,配套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整治为一体的项目区建设。

  从2011年开始,累计整合资金3000万元,展开凤窝村有机种(养)体系建设,协助红塔集团打造“玉溪庄园·凤窝园”品牌,带动凤窝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整合各级项目资金,实施了61户房屋亮化工程。改造后的民居建筑,青瓦白墙,独具浓厚彝族风情,显现出生态文明新气象。在此基础上,2013年成立了凤窝有机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化运作,土地流转、分户管理的办法,探索以有机烟叶生产带动有机农业体系发展的生产模式,全村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夯实,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小哨村

  在产业建设过程中,村企共建、共赢已成为发展的又一看点。

  小哨村位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东部20公里处,现有农户258户、733人,属城郊山区型自然村。近年来,小哨村紧紧抓住实施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和市级示范村建设的重要机遇,开展“村企共建”活动,以农地重新整理、要素重新整合、村庄重新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推进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全村共引进企业31家,其中省、市两级农林龙头企业3家,完成土地经营流转4100亩,转移村民就业52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000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68元;投入资金7000万元,统规统建新村,完成一期住房建设158栋,户均建筑面积292平方米,实现了住房由分散零乱向功能齐全的城市标准小区集中,农业产业和农民就业由单一经营耕作向规模化园区化企业集中。初步形成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普洱市

  绿色和生态是普洱最大的发展优势。近年来,普洱市努力把绿色生态资源转换为普惠群众的绿色生态福利。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把茶叶、咖啡、生物药、林业等绿色产业作为产业建设的着力点,重点培育,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绿色产业集群,绿色生态魅力不断彰显。

  2012年,全面完成了生态茶园改造,全部茶园实现绿色有机标准化管理,建成生态茶园146万亩,有机茶园11.8万亩,实现茶产业总产值60.4亿元;咖啡种植面积65万亩,实现农业产值9亿元,出口2.5万吨,创汇9994万美元;生物药业面积18.1万亩,产值16亿元;林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形成以林(竹)浆纸纤维为龙头,林板、林化为两翼,林下特色经济为补充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

  新闻链接

  2014年起

  每年培育千个中心村特色村

  9月6日,云南省在玉溪市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提出力争到2018年,全省四成以上的中心村和特色村要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从2014年起,通过保留保存、改造提升和规划重建,云南每年将启动1000个左右中心村培育建设和特色村保护利用。

  目前,云南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在征求意见,省级相关部门将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尽快研究出台“美丽乡村”建设配套措施。

  全省争取每年整合、带动、撬动各类“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00亿元以上,各州市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心村建设和特色村提升。从2014年起,云南每年将对100个村授予“精品村”称号,每年评出10个“最美乡村”。

  乡村建设进行时

  ■为了建设好广大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因为时局所限,无法付诸实施。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概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作了深化与拓展。

  ■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发展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开展实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给农村建设作了全新的定位,从而开启了中国农村综合变革的新纪元。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顺应这一发展大势,中国“美丽乡村”创建体系也随之出台,再次掀起了打造“升级版”新农村的竞争热潮。(本报记者 蒋贵友 见习记者 岳晓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