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时事要闻 >
重庆市实施粮油高产创建五年成效斐然
添加时间:2013-03-13 13:40    来源:点击:

  2008年我市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以来,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整合项目资金,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推广集成技术,培育种植大户,为优化粮油产业结构、促进大面积粮油生产均衡增长、全面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粮油高产创建成效十分显著。高产创建示范成为各级行政领导抓粮食生产的指挥田、科研专家技术探索的试验田、农技人员技术推广的样板田、种粮大户提效增收的示范田。

  1、高产示范片年年大幅增长,全面覆盖主体作物

  我市粮油高产创建规模从2008年在9个区县实施面积9.19万亩上升为2012年在32个区县实施面积299.94万亩,5年来建设了579个万亩高产创建片(其中部级389个),31个整乡推进(其中部级18个),5个整县推进(其中部级2个),实施面积达到804.18万亩。涉及水稻、油菜、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花生、高粱、蚕豆、绿豆、荞麦、甘薯等12个作物;覆盖全市32个主要粮油生产区县、737个镇街乡,农户442万户。

  2、种粮农户增产增收明显,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5年来,通过集成推广高产优质品种、集成技术、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机械化作业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高了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粮油种植效益。据统计,5年来高产创建万亩片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73.8公斤,油料(含花生、油菜)平均亩产达168.58公斤,分别比全市粮食、油料平均亩产高39%、40%,示范片比非示范片总增产粮食63.8万吨,总增产油料4.48万吨,比非示范区增收18亿元,平均亩增收约220元,户均增收400元。

  同时有效带动了全市粮油生产稳步发展,尤其是油料作物“面积、单产、总产”逐年大幅增长,据统计,粮食总产量从2007年的1088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1150万吨,平均每年提高12.4万吨。全市大田粮食亩产从2007年的330.3公斤提高到了2012年的343.3公斤,5年间每亩增产13公斤,平均每年提高2.6公斤/亩。其中2008-2011年我市玉米、马铃薯亩产年均增长1.6、1.7公斤,总产年均增长2.74、3.61万吨;2008-2012年油菜面积、亩产、总产年均增长16.3万亩、1公斤、2.23万吨,2011年油菜种植面积首次突破了300万亩,总产超35万吨;2012年油菜种植面积达306.8万亩,总产达37.7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3、单产潜力不断挖掘,高产纪录不断刷新

  高产创建使各作物高产纪录不断刷新。2009年开县中稻+再生稻平均亩产达1238公斤,创造了全球同纬度“中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单产的历史记录。

  2010年忠县永丰镇、丰都县树仁镇、大足珠溪镇分别刷新了大豆、小麦、春季花生的最高单产达到202.14公斤/亩、408.4公斤/亩、624.31公斤/亩,比大面积亩产高50%、1倍、4倍。

  2011年开县竹溪镇刷新了再生稻和油菜的最高亩产达到505.8公斤和249.7公斤,比大面积亩产高3.6倍和1.1倍;大足县拾万镇刷新我市中稻单产最高记录,亩产达782.5公斤,较大面积增产56%。农户欧志生家最高田块实收稻谷881公斤/亩,创历史纪录;同年巫溪县尖山镇打破马铃薯旱地套作单产纪录,平均亩产3074.1公斤,较大面积增产59%,创造了南方马铃薯先进水平。

  2012年巫溪尖山镇刷新了玉米套作田块最高单产达760.18公斤,比大面积亩产高1倍以上。

  4、集成应用一批高产技术,轻简高效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趋于成熟

  5年来,我市按照高产创建要求在集成推广“优质高产主导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改进关键环节管理技术,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原有成熟高产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粮油作物轻简化、防灾减灾和机械化生产的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了不同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耕作制度下的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灾害气候防灾减灾技术、不同耕作模式的间套作栽培技术;水稻机插高产及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增密技术、间套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稻草免耕栽培技术、双低油菜稻茬免耕轻简化栽培技术、双低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双季花生地膜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豆间套作高产栽培技术、糯高粱双季高产栽培技术等近20项适合大面积粮油生产推广应用的高产高效技术,为下一步推进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5、培育粮油知名品牌,部分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高产示范区培育了一批加工企业,推进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创建优质品牌,实现加工增值。通过高产创建,打造出了“足丰香米”、“金佛山贡米”、“南川米”、“大观米”、“夔门红土米”、“邮桥香米”、“渝香米”、“香山米”、“红蜻蜓”、“红土地”、盛世唐朝太白酒等粮油知名品牌。重庆地产米品牌“邮桥香米”、“足丰香米”分别获得第九届和十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称号。“大观米”、“夔门红土米”、盘龙黑花生、什锦保健薯、荞丰苦荞茶等均供不应求。2008年来共培育重庆市名牌农产品43个,其中2012年全市认定粮油类名牌农产品19个,占32%。无公害农产品60个,绿色食品104个,有机食品9个。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2个,325万亩。很多龙头企业争先参与高产创建。

  6、培育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进展明显

  5年来我市把培育粮油种植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推进规模经营作为重要抓手,要求各高产创建示范区必须培植一个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通过高产创建这个平台,探索农技推广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培育出了一批接受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解决新技术推广运用难、撂荒地复耕难、单产提高难等“三难”问题,有效提升农户科学种田水平和种粮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推进规模经营。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市5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1996户,比2008年增加749户。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32.9万亩,比2008年增加19.2万亩。户均面积165亩比2008年增加55亩。种粮大户平均亩产粮食469.2公斤,较全市大面积单产高128.5公斤,大户效益普遍较散户提高1倍多;从事粮油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202家,服务面积达390万亩次;全市以粮油加工为主业的龙头企业已达25家。每年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20名种粮标兵、10个模范专业合作示范组织、30强龙头企业,其中状元奖励6万元,其他奖励3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我市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7、深化完善了农技服务与群众联系,提升了农技推广工作服务水平

  通过高产创建这个平台,广大农技服务人员积极投身高产创建活动中,深入到示范区,为农户举办各种实用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户掌握粮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几年来形成了市级专家团队-县级责任专家-包户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新型农技推广工作机制,高产创建集聚了一支专家队伍,培养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本土化的农技推广人才,引导农民科学种粮,促进了各项技术到位,高产创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田,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田间课堂,高产示范田有效促进了农民用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旱地粮油作物产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