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三农活动 >
京承农业合作“一合多赢”
添加时间:2010-08-10 15:21    来源:未知点击:

作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承德的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北京进行有效对接,发展高效农业,就成为承德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作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承德的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不过,近年来渐入佳境的京承农业合作,正在为承德的农业发展打开一片新的空间。

统计数字显示,京承农业合作前,承德农业总产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连年徘徊在70亿元和1600元左右。2003年大规模合作开展后,承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当年的1696元提高到去年的4500元。

本着“资源共享、产业融合、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目前,北京市已有70多家涉农企业进入承德发展,承德也借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空间不断拓宽。“京承农业合作,正在实现‘一合多赢’。”承德市市长张古江说。

“大树之下”商机无限

承京地缘相连,人缘相亲,承德不仅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也是环京津贫困带上的重要一“点”,全市国家级贫困县目前还有6个。承德市委农工委副书记袁树森认为,京承农业合作正是解决“国家要生态、地方要财政、农民要吃饭”这一问题的一把钥匙。

“北京已达到发达地区标准,正在由产业聚集向产业扩散转变。京承农业合作正是这一背景下的应时之举。”北京市农委主任王效东说,大批不适合在京发展的农业企业,将前往周边地区寻求发展机遇。

“承德资源丰富,原料规模和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8月5日,北京华都肉鸡公司总经理佘锋表示,正是由于企业在京发展遇到的级差地租、人力资源、环保成本三大难题在承德得到了顺利解决,与他一样的许多北京涉农企业开始实施产业转移,把基地建到承德,进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而承德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建设北京上游节水农业产业带,也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搭上“京字号”快车

“进入北京商场超市一年来,我们企业的牌子更响了,订单更多了,利润更高了”。谈起与北京通淼实业投资公司合作的好处,承德森源食品公司总经理孙绍芳难掩兴奋。由于承德不少涉农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加上北京超市等高端消费市场进入门槛高、进店费用大等因素,使承德市大部分绿色有机农产品一度徘徊在北京高端消费市场之外。近年来,承德农业以企业、基地、科技、市场同北京对接为主要内容,实施京承农业一体化战略。目前,承德已有3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进入北京各大超市。

京承农业合作优化了承德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特别是三元、华都、顺鑫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进入,使承德农业的主导产业位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四大金刚”依次是蔬菜、食用菌、马铃薯、玉米制种;如今这一格局演变成肉类、乳品、食用菌与蔬菜、果品,畜牧业迅速成为承德农业第一大主导产业。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2003年的37.6%提高到2009年的59.8%,实现了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的跨越。

据预计,今年以首农、华都、宏远等为龙头的肉鸡产业,年可屠宰加工肉鸡1亿只以上;以首农、新希望、顺鑫鹏程、丰鑫为龙头的生猪产业,年可屠宰加工生猪300万头;以三元金星鸭业为龙头的肉鸭产业,年可出栏1000万只;中兴农牧、晓雅乳业为龙头的乳品加工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面积可达100万亩,为首都市民菜篮子提供了重要保障。

承德将成为华北最大肉鸡生产基地、北京周边最大的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绿色时差蔬菜基地、全国最大的植物蛋白饮料生产基地、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市农产品年加工销售收入可实现300亿元。(通讯员 王喆 记者 李建成 高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