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当记者穿行在广袤的乡村,一排排标准化蔬菜大棚,一处处高标准养殖小区,一片片果树新品种推广基地不时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
在乡村田野、农家小院,新品种、新技术成了村民们热议的话题,听专家课、讲致富经成了大家的新潮流。一年多来,随着市委组织部实施“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广大城乡群众调结构、兴产业、强技术、增收入的热情空前高涨。
专家金点子鼓起农民钱袋子
智力扶贫,走上康庄大道;科技兴农,奏响增收之歌。
养土蜂,一个木桶蜂箱也只能采收二三公斤蜂蜜,往年仅是江山市碗窑乡天井村农民作为贴补开支的零星收入来源。可如今,传统的土蜂,却开始为蜂农采来年均6000元的收入。
变化,缘于江山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高级畜牧师汪礼国,将最新研发出来的土蜂养殖技术带进了山区。“生活在山区的中华蜜蜂(土蜂)的蜂蜜,去年开始深受国际市场欢迎,价格是普通蜂蜜的4倍。”汪礼国说,联合江山市福赐德蜂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碗窑乡天井村、金龙村等地推广土蜂养殖,企业免费提供蜂种、蜂箱,他提供技术,当地土蜂总量已超过5000箱。
多年来,像汪礼国这样的大批农业技术专家,潜心研究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发展倾入了大量心血。如今,通过“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组织发动,他们又奔走在农业生产一线,为农业发展指点出路,为农民增收支招解难,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贴心人。
在柯城区,围绕解决柑橘、蔬菜、竹木等五大产业中农村实用人才不多、技能不强等问题,依托市、区两级10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组建起粮油、柑橘、蔬菜、特色产业等10个专家组,帮带培养100名乡村农技人员,服务联系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壮大100家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养1000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不断提高农民自我致富和带动其他群众致富的双重能力。
集中办班、巡回讲课、电视观摩、现场指导……专家服务下基层,农民致富有盼头。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使广大农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情。
让土专家成为致富排头兵
情牵农村,彰显为民情怀;结对帮扶,撒播希望之种。
驱车行进在常山县同弓乡柴家畈35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里,只见一排排葡萄架,在遮阳网的庇护下,随地势高低连绵起伏……在乡特产员姜翔鹤、高级农民技师章冬书的带领下,这个乡把柴家畈打造成周边闻名的美国提子精品园的梦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多亏了姜老师的技术指导,我这20亩葡萄园,今年亩产有2000斤左右。”同弓山村44岁的章宗平说,见姜老师带头种美国提子,每亩有1.5万元的收入,他在去年初也种下了“美人指”、“藤稔”这两个品种。一年来,从果树的修剪、病虫害防治到果树御寒过冬、培育施肥,姜老师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再过20多天,‘美人指’便可上市。”指着那一串串已初显红润颜色的“美人指”,章宗平脸上充满憧憬,一串就有1公斤,每公斤20元,好收成。
“只有提高农民素质,用科技武装头脑,才是农民致富的根本保证。”姜翔鹤深有感触地说,今年已新发展110亩葡萄园,预计下半年还将发展500亩。
正是有这样一批“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带动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据了解,全市逾1万多名青年农民“土专家”领到了农技员、助农师资格证书,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骨干,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实用人才队伍”。
师带徒延伸农村人才培养链
人才是兴业之本。城乡统筹需要人才支持,农村发展需要大批人才。
“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不仅发动7200余名城区人才帮带1.3万多名农村种养殖大户、乡村教师和卫技人员,而且这一工程正以“链式”发展的形态,逐渐扩散到新农村建设的各类人才,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常山县球川镇中心卫生院,在县人民医院两位主治医师指导下,去年开始也能实施阑尾炎手术了。江山市石门镇卫生院,在江山市中医院的支援下,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门诊号次从前些年2万人次的水平,提升到去年全年5万人次。
全市教育系统的4000名城镇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校涉农专业教师,与5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农民结成对子。作为导师的城镇中高级教师,每年为学员上示范课不少于2节,听学员汇报课不少于2节,指导撰写教学案例不少于2个。
在衢江区,农技人才还与大学生“村官”结对成师徒。廿里镇杨家突村的大学生“村官”吕叶婷,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恶补”农业知识,还常常跑基地、访农户,观察作物长势,记录技术环节。和吕叶婷一样,全区81名大学生“村官”跟着区农业局的30名农技专家,学习种养殖新技术。
千帆竞技人才出,三衢沃野写春秋。正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剑飞所说,在农村发展的广阔舞台上,广大农村人才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先进、最活跃的群体。深化实施“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对于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