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香水镇有个新月村,原来叫南傲村,过去经济欠发达,很多群众被迫远走他乡,当地人称为“难熬村”。近几年来,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对口帮扶泾源县,扶贫干部从改造危房和扶助产业发展入手,使该村面貌焕然一新。2008年村民倡议把村名改为新月村,寓意为新的开始。
新月村是宁夏南部贫困地区的一个普通村庄,地处宁夏与陕西交界处的泾源县香水镇。从名字看来,确实令人神往,但是从西安机场来到这里,需要7个小时的车程,从县城到这个村,要翻过30多座山包,其中包括著名的六盘山。新月村在一条省道旁边,走近它,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长有耐旱小松树的小山麓和道路两边红蓝相间的房子,在黄土高坡上格外醒目。
于伍泉是一名51岁的农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炕上和二哥聊家常,商量着二哥新盖的房子粉刷和装修问题。尽管他的房子是新房,但在新月村并不引人注目。他家前面的几栋房子都和他家一样是红墙瓦房,我们跟着于伍泉去他家。
他家原来的房子是土坯房,一正一偏,偏房还在,一间是厨房,一间放了些草料。他不好意思地说,过去没条件,比较乱。灰色的外墙上满是斑驳的雨痕。泾源这个地方天气干燥,地表不吸水,不下雨则旱,一下雨就容易涝。因此天气是影响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因素。
他告诉我们,他2006年开始建砖房,前后用了两个月,花了4万元,县里补助3000元。3间共100平方米,其中40平方米已加了天花板。他家一共5口人,夫妻俩上有老人,下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河南驻马店打工,每年汇回工资1万元。他算了一下今年的收入,家里有2头牛,可卖6000元,还想买2头子牛,需要1000元。自己平时打工,一年能赚3000元左右。前几年还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
于伍泉的二哥于长泉也建了一栋房子。他建得晚一些,孩子也出去打工了,房子正在装修中。
和他们兄弟俩一样,村民们这几年都建了砖瓦房,房子有大有小,样式一致,都是漂亮的红瓦绿脊,在西北的山村里格外醒目。村里108户,已经建了105户,目前还有3栋正在建。让兄弟俩放心的是,房子不但漂亮,而且安全坚固。
陪同的泾源县委副书记柯玉宗说,两年前开始部署农民房子改造时,主要是考虑到农民房子结构差、功能差,不少人家不能实现人畜分离,影响生活质量。他们特别请来厦门的专家与当地的专家对接,提出房屋设计既要有安全性,又要有舒适性;既要有实效性,又要有前瞻性;既要美观,又要实用。因此在设计时,既考虑功能区分和安全,又结合了当地民居的特点。柯玉宗说,当地的土专家有个很好的概括:“红瓦蓝脊三骑墙,烟囱出墙有砼梁,阴阳角直墙面正,山石基础泥浆拌。”
于伍泉在外面打过工,他对现在的房子赞不绝口,他骄傲地指着新房子说:“你看三骑墙,红砖头做的房子又硬又坚固,烟囱出墙,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了;过去房子没有砼梁,烟囱以前都在半墙出来,既不美观,而且烟会倒灌到房子里,空气不好。由于没有专业设备,以前砌墙经常角不直、面不平,一下大雨就会漏。加上以前房子和水井是一个平面,水窖里一发大水就会非常污浊,现在用山石作基础,把房子抬高,井口也抬高了,不但雨水不再倒灌到井里,而且由于外围基础和外墙面夯实,房子更加牢固可靠。”
为了让农民放心建设,泾源县还专门请来专业人员,对房屋质量进行检查。由于新月村农房改造工作做得好,去年起在全县推开,宁夏回族自治区还奖励,投资让他们建了村部,思明区还为当地村民建了一个休闲小广场。
于长泉感慨地说:“房子建好了,心情都不一样了,房子亮堂心里也亮堂!从去年起,县委、县政府启动了新的扶贫计划,引导大家发展生产。”于长泉主要做建筑工,还种了些苗木,虽然苗木现在还不能赚钱,但是3年后10亩地能赚5万元。于伍泉也插话说,自己能开拖拉机,平时养牛,忙时去外乡帮工,一年能挣上万元,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柯玉宗说,泾源县委围绕“草畜、苗木、劳务、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加上福建省对县里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实施了一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改善民生的项目,使泾源县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贫困山村的“造血”功能将有望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