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溪口乡党委、政府发展特色养殖的主要做法
绿溪口乡位于麻阳东部,是一个仅距县城4公里的城郊乡,全乡辖14个行政村、3776户、17191人,乡域总面积48平方公里。近年来,绿溪口乡充分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和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初步建成了鱼种苗、甲鱼、麻鸭3大养殖基地,年产鱼种苗3.9亿尾、甲鱼1.2吨、出笼麻鸭47万羽,年创产值达620多万元,年人均养殖纯收入达36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0%,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养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统一思想,明确发展目标。一是提高思想认识。绿溪口乡地处城郊,交通便捷,锦江河流经全乡8个村,现有上型水库12座、大小山塘60余口,水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养殖优势明显。为此,该乡党委、政府根据这一实际,因势利导,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强化发展特色养殖业地位和作用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依托资源优势,念好“水字经”,发展好特色养殖,树立起“抓特色养殖业就是为建设新农村培植新产业、壮大特色养殖业就是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有效渠道”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的统一认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乡、村两级专门成立了特色养殖业发展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乡里由乡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专门负责抓,聘请县畜牧水产局专家、县“农业实用技术专家讲师团”成员和抽调乡畜牧水产站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队专门负责免费上门技术培训指导,为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有力的技术保障。三是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该乡把特色养殖业纳入了全乡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十一五”末,全乡鱼种苗、甲鱼、麻鸭养殖规模分别要达到200亩、30亩、60万羽。根据农户的种养习惯和各村种养规模,该乡建立了以袁郊村为主的综合养殖示范基地,突出发展鱼种苗、甲鱼养殖,以洲上村为主建立鱼种苗养殖基地,突出发展鱼种苗养殖,以大溪桥、渔子溪、水漫溪等村建立麻鸭养殖基地,突出发展麻鸭养殖,形成了发展养殖产业的科学布局。
二、建立机制,激活发展动力。一是建立责任机制。该乡把发展特色养殖业列入政府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完善了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各级职责。乡与村、村与组、组与户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形成了党政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责任机制。坚持把发展特色养殖业与其它工作一道部署、一道检查、一道考核,全体干部定期到各自“责任区”调查情况,解决问题,督促进度,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二是建立政策鼓励机制。年初,乡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的决定》,鼓励、支持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永久使用权,不向养殖大户收取额外费用。同时,严禁侵占养殖户利益,杜绝有关部门“敲竹杠”、乱收费、乱罚款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发现有损害养殖户行为的,一律从严处理。三是建立资金扶持机制。该乡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3万多元,为鼓励农户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资金支持。该乡规定,凡在规定日期内开挖一口鱼塘,奖励资金1000元,养鸭1000羽以上的,奖励1000元,通过奖励形式为养殖户提供前期启动资金。同时,积极协调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发放贷款,向养殖户倾斜,仅今年金融部门就已向养殖户发放贷款10多万元。四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该乡对完成责任目标较好的村,给予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目标任务不完成,特别是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工作失职渎职的村,实行村干部与联片驻村的乡领导、乡干部同等处罚,并取消其年终评先评优资格。
三、培植园区,增强示范作用。一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该乡多方筹资600多万元,对袁郊等3个鱼种苗、甲鱼、麻鸭养殖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其中改扩建和新建通往养殖基地公路22公里,硬化养殖园区公路6公里,大大方便了养殖产品及其它农产品的运输;维修水库、山塘22座,在养殖园区修建高标准的灌溉渠和泄洪渠7000余米,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减少了养殖户损失,提高了养殖效益。二是扶持园区养殖户扩大规模。该乡确定把袁郊村作为示范园区的重点养殖村进行扶持,党委书记负责联系该村,经常带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该村养殖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去年10月,当得知养殖大户张志书在修建养鱼池出现资金上的困难时,党委书记滕召良立即帮他支助8000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目前该村已发展养殖大户10多户,其中甲鱼养殖大户黄玉水、鱼种苗养殖大户张志根、麻鸭养殖大户张志书,年养殖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三是宣传养殖典型。该乡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挂横幅、贴标语、出专栏等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黄玉水养甲鱼、张志根养鱼种苗、张志书养鸭等成功养殖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在每次农村干部会上,乡领导都要大讲特讲特色养殖业的培育和发展问题,并在每年初召开的全乡经济工作会议上,乡党委、政府都要评出5名以上养殖大户进行表彰奖励,特别是对突出的养殖大户要给予1000元以上的重奖,使全乡形成了发展特色养殖业的浓厚氛围。
四、唱响品牌,拓展市场销路。一是提高养殖科技含量。该乡组织以畜牧水产站为主的技术人员,对农户养殖进行技术指导,定期喂防疫药、打防疫针,搞好疫病控防工作,并根据群众要求,以乡党校、村部为阵地,定期邀请县畜牧水产局专家和县“农业实用技术专家讲师团”成员前来授课,对养殖户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以提高农户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养殖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单位产出效益。同时,每年安排8-10户养殖大户外出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的养殖技术。二是扩大产品知名度。通过选送优质养殖产品参加省、市农业博览会,邀请电视台和报刊记者深入养殖基地进行专题报道,利用相关媒体制作形象生动的广告,进一步扩大全乡优质养殖品的知名度,在市场上唱响品牌,为拓展市场销路、提高销售价格打好基础。三是拓宽市场销路。该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主动与渔场和肉食加工企业建立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养殖”。近年来,该乡帮助农户与贵州省铜仁、江口、松桃等地渔场,麻阳锦江肉联厂,苗家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分别签订鱼种苗、甲鱼、麻鸭等供销合同,共出售鱼种苗10亿多尾、甲鱼3000多公斤、麻鸭12万多羽,其收购价格均优于同类市场价格5%以上,仅“订单养殖”销售一项上,就为养殖户多增加收入6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