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特色乡镇 > 特色产品 >
哈尔滨部分“国标”农产品遭弃 品牌保护迫在眉睫
添加时间:2013-08-09 15:21    来源:点击:
 

  “阿城大蒜”曾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品质享誉全国,并于2008年获得了农业部批准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但由于种植成本高、销售价格低等原因,近年来当地许多蒜农已不再种植大蒜。阿城区南城村三队蒜农邱雅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大蒜,成本总共2200。大蒜亩产可以达到1000斤,如果每斤卖不上2.2元就会亏本。去年7月份中间商给蒜农的平均蒜价为3.5元钱,邱雅清种了4亩大蒜,一年下来赚了5200元,而同村改种玉米的农民每亩地毛利润可达8000元左右。

  “巴彦大豆”是哈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2008年是“巴彦大豆”种植最火的一年,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然而这几年,“巴彦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12年种植面积不足60万亩。由于没有对其取得的地理标志进行大力宣传和产品深加工,“巴彦大豆”的衍生品被冠上其他商标,“巴彦大豆”渐渐在市场上消失。

  哈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认为,哈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所以出现“申请时轰轰烈烈、申请后销声匿迹”的局面,主要是缺少市场开发资金,生产规模过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上社会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关注度不高,消费者对其较为陌生,导致这些农产品陷入发展窘局。

  对此,一些基层农业干部认为,破解地方名优农产品发展瓶颈首先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推介,整合培育、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