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基础稳产能 均衡增产促丰收
添加时间:2013-08-09 15:32 来源:点击:次
编者按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在全国建设1.25万个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并选择5个地级市、50个县级市和600个乡镇开展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高产创建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突出抓好指导服务和防灾减灾,在实现冬小麦“十连丰”,夏收油菜籽面积、单产、总产“三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产验收,今年2349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528.3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89.4公斤;454个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186.1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44.2公斤。为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大面积均衡增产,今日本刊特推出专题报道,以期促进交流与借鉴,推动高产创建再上层楼。
典型篇
德州市 集中资源打造粮食制高点
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山东德州,今年夏粮生产再获丰收。经山东省专家测产验收,德州市陵县15万亩、齐河县20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36.8公斤、622.7公斤,同比分别增22.1公斤、3.8公斤,再创山东省大面积高产新纪录。
“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是全市粮食生产连年增产的主要动力。”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介绍说,作为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德州市始终如一坚持抓粮食生产,持之以恒推进高产创建,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集中各种资源要素打造粮食制高点,是德州市高效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一贯做法。2011年,德州市把粮食高产创建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发改、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市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建立了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的推进模式、工作机制、保障体制。2012年,将粮食高产创建纳入县市区年度综合考核,严格兑现奖惩。2011年和2012年,市委、市政府专门拿出540万元奖励资金,对整建制高产创建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德州市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近40亿元,集中向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区倾斜,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5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4万亩,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450万亩。目前,德州市主要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9%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85%。
“‘强点、扩面、挖潜’使高产创建一步步深入推进。”德州市农业局生产种植科科长颜士国介绍说,强点,就是在抓好农业部万亩示范片的基础上,又在全市100个粮食重点生产乡镇设立万亩片,着力提升示范带动能力;扩面,即强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大方建设,目前已经建成齐河20万亩,陵县15万亩,禹城、平原、乐陵、临邑各10万亩高产创建大方田;挖潜,即在稳定夏粮的基础上,主攻秋粮,深挖玉米增产潜力。
滑县 建良田提产能推科技挖潜力
近日,河南省农业厅组织省农科院等单位12名农业专家对滑县设在留固镇、白道口镇、枣村乡3乡镇的1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现场实打测产。“按照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验收办法,扣除水分、杂质后,平均亩产为629.7公斤。”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表示,“这是河南省第一年对这么大规模的高产创建示范方测产,亩产近630公斤的水平,创造了全国同期、同区域、同面积高产纪录,展示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巨大潜力。”
滑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50个整县制高产创建试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高产创建,成立了由县长任政委、县委副书记任指挥长、县四大班子有关领导任副指挥长的农业攻坚战指挥部,切实加强了对粮食高产创建的组织领导力度,同时把高产创建纳入了乡镇年度考核范畴,按序排名,兑现奖惩。
“原先,我们这儿由于地里机井少,电也不配套,种地基本上靠天收,辛辛苦苦一年,老百姓也难见多少粮食。现在可不同了,电卡一刷,水就出来了,旱也不怕了。”滑县留固镇尹新庄尹保社说,“加上县农业部门在我们这里搞高产创建,每到关键农时技术员都上门指导服务,今年我种的7亩小麦总共打了1万斤,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近年来,滑县按照“打造高标粮田、稳定种植面积、集成科学技术、确保稳产高产”的思路,整合发展改革、财政、农开、水利、国土等项目,在全县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155万亩,并为其建档案、上户口,成为永久性高标准粮食发展用地。目前,全县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粮田近70万亩。
“要保证粮食高产,良策、良田、良种、良法、良农,这些条件一个也不能少。”滑县农业局局长高海文说,“下一步,我们还要紧紧围绕‘五良’大做文章,做大文章,通过建良田提产能、推科技挖潜力、用良法促增产。”
高产篇
江苏 万亩片平均单产增三成
今年,江苏省实施部省级小麦万亩示范片353个,比上年增加71个,创建面积近400万亩,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县市区。据测产,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22公斤,比大面积平均单产增30%以上,辐射带动全省小麦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在高产创建推进过程中,江苏省不仅集成应用了一套因地制宜的技术体系,培育提升了一批粮食生产经营新型主体,加快建成了一批粮食规模产业基地,而且探索形成了一套规范管理制度,有效促进了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在项目组织管理上,强化各级政府推动,将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挂帅指挥万亩示范片建设;分片明确省级挂钩指导专家,层层落实技术负责人,每个示范片除竖立创建标牌外,还竖立技术展示牌,明确技术规程、农事月历,每个技术负责人领种一块示范田,为农户提供看得见、学得上的示范样板。在项目考核管理上,建立了完备的测产验收办法和项目考核办法,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初评、省级复评的程序,对各地创建工作进行考核,在市、县农业部门评选出先进工作单位和先进个人。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启动了抽查审计制度,首次委托审计部门对2012年实施项目开展抽查审计。去年,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全省选择了7个代表性的县(市、区)开展了抽查,促进各地在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
安徽 加快培育高产创建新主体
去年秋播以来,安徽省克服持续干旱、低温冷害和收获期阴雨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扎实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测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平均亩产579.7公斤,较创建县平均亩产456.8公斤增加122.9公斤,整建制创建县(市)平均亩产达到556.7公斤,整建制创建乡平均亩产达到560.5公斤。
今年,安徽省共建立部级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片207个,示范面积254.3万亩,比上年扩大27.4万亩;建立省级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200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累计增产小麦27.47万吨,按每公斤2元计算,示范区农户增收5.494亿元。在高产创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安徽省加快主体培育,大力引导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涉农企业等参与高产创建,让他们成为高产创建和先进技术应用主体,探索高产创建长效机制。据统计,全省小麦种植大户(100亩以上)已达6702户,种植面积240.8万亩,比上年分别增加2355户和41.4万亩;种麦专业合作社(100亩以上)2943个,种植面积481.4万亩,比上年分别增加1048个和105.5万亩。
随着种粮大户和合作社逐渐成为高产创建的主力军,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技术到位率进一步提升。示范片用种全部纳入良种补贴,实行统一供种,良种覆盖率100%;实行统一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施用率达到95%以上;培育扶持农机、植保等服务组织,小麦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
山东 示范方实行“挂图督战”
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对粮食高产创建作出重要批示,各整建制推进市、县都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真正把高产创建上升为政府行为,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市都绘制了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规划图,进行“挂图督战”。在此基础上,整合项目资源,制定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实施方案,确定创建任务目标,明确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细化项目整合及投资方案等措施保障。此外,山东省还制定了粮棉油高产创建工作考核办法,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实施地块、标牌、档案、资金等各项管理措施做出详细规定,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奖优罚劣。
为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作用,山东省积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高产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实施效果,把高产创建作为技术培训基地并开展不同层次的现场观摩展示活动,交流经验,推动高产创建不断上档次。
今年,山东小麦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标准达125元/亩,比上年增加5元/亩。小麦良种补贴采取“省政府统一采购,中标企业供种到村,农民支付差价款购买良种”的补贴方式,共落实资金5.67亿元,确保了良种质量,使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种子包衣率、统一供种率均达100%。中央和省财政拨付补助资金3.145亿元,实现了冬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河南 示范田跟着高标准粮田走
河南的小麦生产在连续10年增产的高起点、高基数基础上再获丰收,高产创建示范带动作用功不可没。今年,河南共实施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434个,示范面积502.9万亩,平均亩产584.9公斤,比非项目区亩增产44.3公斤,总增产22278.47万公斤。其中,浚县12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633.7公斤,滑县1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达629.7公斤。
如何保证粮食的长久安全?河南省出台了《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建设资金难题,河南省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规划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小农水重点县等20多项涉农项目资金,着力形成“各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合作机制。2012年巩固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1734万亩,今年上半年已整合投资69.4亿元,新建成高标准粮田396.638万亩,在建450.815万亩。
高标准粮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示范田跟进到哪里,充分挖掘高标准粮田的高产潜力,这是河南高产创建的重要做法。在今年出现春季持续干旱和强降雨天气时,高产创建示范方全部实现科学灌排,有效降低晚霜冻害、干热风、渍害影响;“一喷三防”基本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抗灾、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
河北 整建制推动创建提档升级
去年秋季以来,河北省农业部门及早筹划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工作,据初步统计,全省260个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总创建面积277.04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73.33公斤,比上年实际增产14.59公斤。其中,110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22个万亩示范片比上年实际增产超过50公斤。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建设,辐射带动了示范县小麦生产水平整体提高,98个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县的小麦亩均增产23.67公斤。
在高产创建提档升级过程中,河北省形成了一整套内容科学实用、程序严密、保障有力的高产创建技术指导体系。各示范县根据当地粮食生产的实际,将高产创建作物稳定增产技术规程分解细化到不同阶段,设立各阶段攻关重点,明确关键环节,提出保障措施,达到环环相扣。
同时,河北省以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和86个粮食生产大县为主要载体,以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片为抓手,以整县整市吨粮市县建设为目标,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推广粮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热潮,有效促进了粮食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其中,举全市之力打造“吨粮市”的邯郸市,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85.6公斤,比上年亩增产30.4公斤,比高产创建前的2009年亩增产102.8公斤。
亏损篇
陕西 减灾增产技术进一步普及
去年秋播以来,陕西遭遇了严重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夏粮生产形势较为严峻。面对这一情况,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按照“抗旱防虫百日行动”的总体安排部署,以高产创建为抓手,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省夏粮生产取得较好收成。
今年,陕西在全省50个主产县(市、区、场)建设小麦、油菜万亩示范片130个,总创建面积136.4万亩。通过在小麦上主推宽幅条播、冬前镇压、免耕覆盖等抗旱集成技术,在油菜上主推选用双低优质品种、适度密植、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117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477.1公斤,较同等地力田块平均亩增产125.6公斤,增幅35.7%,总增产粮食15.4万吨;13个油菜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224.95公斤,较同等地力地块平均亩增产64.95公斤,增幅40.6%,总增产油菜915.8万公斤。其中,泾阳县中张镇西王村小麦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27.39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55.8公斤,勉县新街子镇杜寨村油菜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272.4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235.1公斤,分别创下陕西省近年来小麦、油菜百亩、万亩集中连片较高单产水平,示范辐射带动了减灾增产技术模式的进一步普及应用,有效降低了灾害影响程度,为全省夏季粮油在大旱重灾之年取得较好收成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进一步示范引领农民群众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初步统计,今年陕西在遭受严重干旱、冻害的不利条件下,夏粮总产比大丰收的2012年减产约一成,略低于近10年来的平均数,但小麦单产仍为近10年来第三个丰收年。
甘肃 集成旱作技术完成产量目标
在经历冬春连旱、冬前提前降温、春季严重霜冻等极端不利气候条件下,甘肃省承担的农业部冬小麦、冬油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全面完成了高产创建各项目标任务。
平凉市灵台县2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在小麦亩穗数和穗粒数低于正常年份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春季耧施化肥、扬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灌浆期喷施高钾肥和溴氰菊酯等措施,使小麦粒重增加,实现了预期的高产创建目标,为在极端不利自然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探索出了一套技术模式。
天水市甘谷县结合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在2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推广了一膜两年用、全膜覆土穴播、多茬种植等集成旱作农业技术,高产创建示范区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率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机械化耕种率均达到100%,在今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超额完成了高产创建产量指标。
平凉市崆峒区针对该区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实际,以高产创建为平台,以主攻单产为突破口,以全膜覆土穴播技术为核心,配套良种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等技术,通过技术人员直接到村、技术培训直接到户、技术指导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四直接”形式,确保了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此外,甘肃省粮油高产创建专家指导组针对冬小麦、冬油菜各个生育时期不同的气候特点,制定了田间管理意见,并分片分区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现场培训和指导。
四川 关键技术助今年早关“秧门”
今年,四川遭受了全省性旱灾影响,对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顺利播栽造成严重影响。面对严峻旱情,四川省农业厅提出了以高产创建项目示范为依托,以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育秧专业户为重点,积极推进以水稻集中育秧(旱育秧)、玉米集中育苗为关键的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科学应对严重旱灾影响。
加强技术培训。依托高产创建,组织有关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活动,重点开展水稻旱育秧、集中育秧等抗旱栽培技术培训。2012~2013年培训204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34万份。
突出关键环节。以旱区重点县为主的高产创建县集中采购了“旱育保姆”710余吨,确保集中育秧取得成功。
创新模式机制。在经营模式上,突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以水稻为主的粮食规模经营;在技术方式上,采取旱育秧、集中育秧、商品育秧等,有效保证了旱区水稻提水保栽和大雨后及时抢栽的秧苗需求。
努力扩大面积。2012年,旱区23个县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本田面积103.5万亩,首次突破百万亩大关;今年共落实集中育秧本田面积达到300多万亩,比去年全省集中育秧规模增加1倍以上,推广机插秧面积280万亩,比上年增长40%。
在集中育秧等关键技术的带动下,今年全省水稻面积保达到2947.5万亩,比去年增加1.9万亩,“芒种”前水稻栽插达到99%,成为近年来“关秧门”最早的一年。目前全省特别是川南地区水稻长势良好,一二类苗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