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科技专利 >
“下乡的课堂”是田间最美的风景
添加时间:2013-08-08 11:21    来源:点击:

    本报记者 毛晓雅

    “县农广校来村里招生了!要把中专班办到村里,学生就是咱在家务农的农民。”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头道沟村是5年前省里第一批“送教下乡”的村子,当时消息一传开,村里的留守妇女们像炸了锅一样,叽叽喳喳地议论不停:

    “一周5天,让县里的老师天天往咱这穷山沟里跑,这能行?”

    “咱只有初中文凭,又这么多年不上学了,能学成啥样?”

    ……

    5年过去了,头道沟村的三批60位学生,都已经成为食用菌种植户,村里从没有产业,到拥有1千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年人均收入从2千元到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食用菌村,昔日的贫困村已不见踪影。最让这些留守妇女们高兴的是,在外打工的丈夫和孩子陆续回到家乡,帮助她们把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做得更强。

    受益的不只头道沟村一个。从2009年至2011年,河北省农广校共在41个县的176村设立了送教下乡教学班,近万名农民成为学员,他们从家门口的课堂毕业,成为村里的主心骨、技术员、创业带头人,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悄然改变着农村的面貌。

    学农的不务农,务农的不学农,困境催生农业职业教育新模式

    新型农民的培养,是关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农业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专业,却日渐萎缩、举步维艰。到2011年末,由于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合并、升格或更名,河北省15所农业中专学校保留下来的仅有3所。

    河北省农广校校长何建斌对农村人才的培养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农村的青年人学农务农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中专学校涉农专业招生异常困难,即便是在校的农科类学生,绝大部分也是为了对口升学、离开农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相反,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有创新观念、专业知识和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农民。农村的许多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返乡农民工及有志青年渴望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原有办学模式的限制,缺乏适合农民自身需求的职业教育平台。”

    2009年,国家决定对涉农专业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政策,这为涉农中专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涉农中专教育如果继续走城市校园式教学那条老路,仍然是死路一条,生源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国家扶持农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人才的初衷实际上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对涉农中专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种形势下,河北省探索的涉农中专送教下乡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成功之路。

    “招生对象是20到45岁在农村务农的人员,课堂就办在村里,教授的内容根据本村农业特色和农民的具体需求而定,按照农作物生长周期上实践课,课程根据农忙和农闲季节灵活安排……这一切都打破了传统的校园教学模式。”何建斌说,“实践证明,这种创新模式明显提高了务农农民的素质,解决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涌现出一批靠科技知识提高产量、提高效益的致富带头人,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送教下乡是涉农专业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也是走出涉农人才培养困境的必然之路。”

    从技术到产业,从礼仪到管理,下乡的课堂是能量巨大的“充电场”

    在平泉县郑杖子村见到陈晓静时正值中午,她正忙活着给婆婆和孩子们张罗午饭。“我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家里压力很大,丈夫为了挣钱外出打工了,我一直想替家里分担些,但不知道能做什么。”

    2010年,“送教下乡”到村里招生,陈晓静积极地报了名,她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每周3天理论课,2天实践课,考核管理非常严格,只要累计缺课3天,就会除名。我没缺过课,因为老师讲的都是我最想知道的。”

    除了讲授生产知识,老师还带学员们到外地参观学习,让他们开阔视野,培养他们走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意识。3年下来,陈晓静有了底气。去年,县农广校要在村里建一个食用菌教学实习基地,陈晓静冲在前头抓住了这个机会,一口气租下200亩地,运用老师教授的玉米和食用菌套种技术进行种植,她说:“以前,只种自家几亩地,想也不敢想能种到这么大规模。农广校不仅提供了种植技术,还免费提供了种子和化肥,我这才下定决心大干一场。”

    眼下,陈晓静的200亩地里,玉米长势很好,等待秋天收获;食用菌已经开始陆续收,在农广校老师的帮助下,已经联系好收购方。第一年种植眼看着能见成果了,陈晓静忐忑的心放下一大半,预计今年收入能达20万。

    自从“送教下乡”到村里,村支书李建国多了一重校外办主任的身份,负责组织学员学习和参与各种活动。“村里招了两批共100名学员,大部分是留守妇女,他们当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像陈晓静这样的带头人。村里新建的两个1千多平米的养殖园区,也是在农广校帮助下,学员带头经营起来的。下乡的课堂,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还有让农民能真正富起来的产业,乡亲们打心眼里感激农广校的老师们。”

    课堂给农民带来的改变不止于此,他们从课堂中学到了如何待人接物,学到了礼仪知识,眼界拓宽了,思路打开了,整体素质提高了,村里的风气也悄然变化着,打牌、不讲卫生、不孝敬老人的现象少了。“改变农村的面貌,需要这样办到田头的教育!”李建国感慨。

    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把“跑偏”的涉农专业教育拉回正轨

    平泉县农广校副校长赵振锋说:“国家政策好,每个学员每年2300元学费由政府承担,这是我们能够开展送教下乡的保障。然而在实践中,如果把送教下乡真正落实到富民产业上,需要做的还很多。”

    为保障学员的实践效果,农广校投入经费,在多个村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让农民有最直观的学习体验;由于每个村的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同,农广校整合教育资源,聘请了很多其他科研单位或农业院校的专家授课;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如何用农民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授课,他们为此做了很多努力。

    “送教下乡的最终目的是富民,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创造条件,把产业经营起来,让人才留在农村。”赵振锋说,“除了授课,农广校还承担起了把农业优惠政策和项目引入农村的任务,只有让农民看到实惠,这项教育才能长期开展下去,才能真正改变农民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部门给了很多政策支持,我们期待这样的支持能形成长效机制,为送教下乡培养的人才打通一条创业通道。”

    何建斌在谈及送教下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时说:“现有涉农专业中职教育的教学标准适用于全日制教学,送教下乡是一种学用结合的新模式,需要在课程体系、课时要求以及考核制度上进行调整。建议学制上以农业生产的两个周期为限,两年就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内容上以农民的需求为标准,突出实用性,更多地加入参观调查、涉农政策指导等内容,达到开阔农民眼界的目的。建议在助学金政策上给予农民学员支持,鼓励更多人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