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科技专利 >
一个农技员的新年新愿
添加时间:2013-01-22 18:07    来源:点击:

    

    1月7日一大早,在青海省平安县沈家村的设施蔬菜基地里,记者见到了保延福。虽然是隆冬季节,但蔬菜基地的生产仍没有停歇。“这段时间,气温偏低。大棚里一些菜都冻坏了,今天想和大伙一起想想补救的办法。”保延福告诉记者。

    保延福是平安县“菜篮子”办公室的高级农艺师。2012年7月,保延福从一个大田作物农业技术指导员变身为设施蔬菜技术员。这一转变,对于老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青海大学农学专业出身的他,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

    1983年入学青海大学农学专业,保福延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自己会干一辈子的农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尖扎县农牧局。可不甘心为农的他,心思全然没在这上面。他考取了会计资格证,希望开辟人生的另一条路。可这条路也并非坦途,碰壁后的保延福,只好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

    “那时候算是想通了。自己学的专业不能就这么荒废了,农业是一门大学问。父母不都是农民吗?他们培养我不就是想我干点实事吗?我要把专业特长发挥出来,把农业的效益挖掘出来。”保延福说,“从那以后,我就坚定了信念,非干出点事来不可。”

    多年来,大田里的这些事,几乎没有保福延不清楚的。“我想,我们学农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技术推广员,把新的品种、新的技术教给农民,会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那样我们的工作才没有白干。”保延福说。

    现在,他成了设施蔬菜的技术员。从来没有干过这行的他,心里却一点也不虚:“大棚里的技术有些我确实不懂,不过我可以学习,向专业的技术员请教,向种大棚的有经验的村民请教。有大田技术的底子,这难不住我。”

    目前,平安县的设施大棚有4108栋。半年多来,他几乎把所有的设施蔬菜基地都跑遍了。在深入了解平安县设施蔬菜整体状况的同时,也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

    “现在与以前不同了,技术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还得懂点市场。不然老百姓一问起来,你都招架不住。”保延福说,“十八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给农民指明了道路。2020年收入翻番的目标、总书记的‘中国梦’,让我很振奋。新的一年,我们也得加把劲儿,不能拖大部队的后腿。”

    当记者问及新年有什么愿望的时候。老保掰着指头,有力地说:“5个愿望,整整5个。”

    “希望能给平安县的菜农们多建几个保鲜库。现在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蔬菜集中上市,大田蔬菜和设施蔬菜,要是集中在一起,吃亏的是菜农。价格上不去,亏损大了,以后还怎么种?多几个保鲜库,就可以把大量新鲜蔬菜贮藏起来,不急于一拥而上,设法错开集中上市的时间。”

    “希望做几个大棚葡萄试点。明年,我还打算试点几个大棚葡萄。这个效益好,劳动强度也低。平安县这片土地,天生富硒,要是能种出点富硒葡萄来,那营养价值也高。特色农业不就是这样的吗?”

    “希望能更加重视基层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现在,我们单位35岁以下的技术员几乎没有,已经面临人才断层。有岗无编是造成这一问题主要因素。要是每年都能补充1~2个,技术队伍逐渐强大,才能更好地服务农业。”

    “希望国家对设施农业扶持力度再大些。这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多。这是农民的大喜事。你就看眼前的这一片大棚,每一个棚就有国家投入的4000元。我希望投入能再大些。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在后期大棚设施更新上、在设施产业形成中加大投入。”

    “希望农民年年都有好收成,腰包越来越鼓。我们离2020年的目标还很远,但是我们有信心。我们要引进培育新的品种,让老百姓学会更多的先进技术,让他们年年都有好收成,腰包越来越鼓,底气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