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部委工程 >
创新机制 整合资源 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
添加时间:2014-07-09 00:02    来源:点击:

近几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机制,瞄准重点地区,突出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为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自治区进一步整合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农机购置补贴、自治区扶贫资金和财政补助资金等经费,共计1.125亿元,集中在南疆3地州13个县(市)建设1500座热风烘干房。目前,1500座烘干房主体工程已全部建完,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2014年,新疆自治区为促进南疆3个地州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方法、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探索了一条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新路子。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

自治区把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作为落实“深化改革创新、聚力长治久安”要求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拉动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争取民心、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列入“短、平、快”项目重点推进。一是领导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各部门充分认识发展“小杏子、大产业”的意义,以杏产地初加工为突破口,全力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改善农村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二是完善工作体系。分别成立项目建设协调小组、项目前方指挥工作组等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配备充实人员,落实工作责任。以农产品加工局党组书记张伟为组长的项目前方指挥工作组常驻叶城县,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各地(州)、县(市)积极行动,先后成立了以地(州)、县(市)领导为组长的项目协调组,健全机构、明确职责、配备人员、强化保障,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工作。三是创新工作机制。项目建设以“包干制”为重点积极推进工作机制创新。皮山县实行县级分管领导、乡镇主要领导项目建设包村工作制,每名县领导包一个乡,每名乡领导包一个村,县机关单位以烘干房建设点为单位进行包干,分级负责。

二、积极整合资源,规范资金使用

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实施一个项目,不仅是政策实施的创新,更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自治区在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作用基础上,加大整合协调力度,集中资金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整合相关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农口各相关单位自觉与自治区要求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协调配合,以“舍小家顾大家”的气魄,着眼大局,促成项目资金有效整合。共整合资金1.125亿元,其中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资金215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50万元,扶贫资金495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二是加强地方配套。项目实施县安排配套资金4270万元用于电网改造、地面硬化及围墙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设施有效运转。自治区财政安排150万元用于技术培训。三是规范资金使用。项目实施县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招标合同》,依据项目建设进度,分期分批将项目建设资金支付给企业。制定《杏制干技术推广项目培训费“报账制”程序及相关规定》,保证培训经费按进度及时拨付。

三、加强规划指导,提升规模效益

一是超前规划。部分项目实施县在做好今年项目的同时,对明年工作进行了先期谋划,在土地使用、电力增容、资金扶持等方面做好了项目增建、扩建等准备。二是突出重点。坚持向主产县(市)、乡(镇)集中,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将烘干房建设作为专项惠民项目抓好、抓实,切实发挥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作用。三是优化布局。坚持“离杏园近、离电源近、离交通主干道近”的“三近”原则,集中建设附属设施,减少人力资源和交通运输成本,降低土地使用压力,方便生产,方便群众,增强项目集聚效应,扩大社会影响。

四、规范项目建设,提高设施质量

一是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制定了《自治区1500座杏热风烘干房制干项目实施方案》,以三个“保质保量”为根本原则,即烘干房建设保质保量、人员培训保质保量、项目经费使用保质保量,确保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完善监管机制。制定《杏热风烘干房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及验收办法》,建立自治区督察、地(州)参与、县(市)主导、乡(镇)协助、农户确认、企业负责的六位一体验收模式,做到职责明晰、有据可依。各地州、县市组成项目联合验收组,在验收过程中,各县(市)严格遵循验收合格后发证、不合格限期整改的原则。三是加强问题整改。先后对13个项目实施县(市)、41个乡(镇)、231个行政村的915座烘干房进行现场查验,查验率超过烘干房总数的61%。对发现的问题,不回避、不掩饰,现场办公,提出意见,及时监督整改。对个别县(市)为了节约用地面积和成本,将烘干房集中连片改为连体建设,易出现安全隐患的问题,工作组与县、乡农户和建设企业共同商议,将所有连体烘房改为单体建设,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消除了隐患。四是引入竞争机制。在建设企业选择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承建单位。并组织专家对中标企业深入考察,在了解企业资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类型、销售网络等基本情况基础上,不断优化设计、建设方案,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制定《自治区1500座杏热风烘干房制干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实施方案》,从培训层次、形式、内容、教材、师资、进度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编印了维、汉双语“杏热风烘干房制干技术培训手册、烘干房操作手册、烘干房制干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工作手册和企业设备操作手册”等培训资料6万余份,免费分发到各县(市)、乡(镇)和农户。制定《自治区杏热风烘干房项目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方案》,将专业人员培训与职业技能资格挂钩,学员经技能考试合格后,颁发国家“果类产品加工工”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每座烘干房都有3名持证上岗操作人员,为杏干烘制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六、加强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力

自治区农产品加工局坚持政策宣传与产品推介同步推进,一方面通过印发《情况通报》、邀请报纸、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赴基层采访、开展网络宣传以及定期通报项目建设信息等形式,让社会和群众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项目建设的意义、作用,努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召开产品营销座谈会,推动企业与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合作,加强产品营销和品牌培育,把“恋着你•玉杏”商标作为热风烘干杏统一商标,委托专业策划机构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宣传、统一渠道、统一推介,为热风烘干杏品牌化营销打下基础。

下一步,新疆自治区将继续整合资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主导推动、财政资金扶持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典型培育、教育培训和市场营销,加快推进杏烘干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热风烘干房质量水平,切实增强新疆热风烘干杏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为增加农民收入和特色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