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项目 > 部委工程 >
“南旱北涝”国务院力保粮食丰收
添加时间:2013-08-28 15:59    来源:点击: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遭受高温、干旱、洪涝以及台风等灾害影响,局部地区农业生产面临考验。8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当前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形势做出准确判断,部署秋季农业重点工作,出台系列措施力夺全年粮食丰收。当前正值秋粮生产最关键时期,决策层的精准布局抓住了保证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时点,为粮食丰产、农民增收、稳定物价、稳定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秋”已过,距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如何保证秋季农业生产和秋收秋种工作?

  “虽然遭遇南旱北涝,但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加之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只要秋粮科技抗灾措施落实到位,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还是有基础、有希望的。”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叶贞琴司长说,农业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集中力量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尽快把病虫防控的补助资金和改种补种的补助资金落实到户。同时,加强监测预警和灾情调度,搞好科学防灾,落实抗灾救灾措施;抓好灾后生产恢复,对因旱涝绝收的重灾区,做好农资调剂调运,指导受灾农户及时改种短生育期农作物;并继续组织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因地因时因墒落实抗灾田间管理措施。

  据介绍,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主要包括玉米(春玉米、夏玉米)、水稻(北方一季稻、南方中稻和晚稻)、大豆、薯类等。

  中国农业大学赵明教授表示,虽然今年农业生产遭遇南旱高温北涝阴雨,但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是大面积的;大范围的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好于上年,其中玉米增产趋势明显。因而,全国范围内增加的产能将补偿局部地区如黑龙江、三江平原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粮食丰收是有牢靠基础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夏粮总产2638亿斤,比2012年增产39亿斤,已经成功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开门红”。国务院适时出台的系列措施,涵盖抗灾救灾、早稻收购、秋粮收储、“菜篮子”供应等方方面面,为保证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扎实基础。

  “国务院出台的政策很有针对性,比较精准。如,南方的早稻收成进入关键时期,东北的秋粮收购将开启,相关的政策能及时保障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赵明教授告诉记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华分析道,“这些措施的出台旨在保住农产品供给、保住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稳住秋粮收成还是发展‘菜篮子’的举措,都是为了保证下半年的粮食产品和蔬菜有稳定的供给。而一系列降低旱涝灾害所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措施是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带给农民的损失,保住农民收入。”他同时指出,加快农业灾害保险理赔进度能降低农民损失、保障农民收益。在当今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国家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要进一步加大。

  粮食丰则农业稳,农业稳则天下安。此前,正是得益于政策等因素的大力扶持,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九年增产。在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呈现较好形势的同时,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为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应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为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实现宏观经济“稳增长”夯实了基础。

  “南旱北涝”影响粮食生产 国务院部署防汛抗旱举措

  受大范围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中国南方旱情迅速蔓延加重。与此同时,“十年九旱”的东北地区却出现多年不遇的特大汛情。“南旱北涝”使中国局部地区面临粮食减产局面,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十连增”难度加大。

  面对严峻形势,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抗旱防汛、粮食生产作出部署。会议指出,当前部分地区抗旱防汛任务依然繁重,又值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不可放松。会议强调,要做好夏秋冬连旱的准备,力夺全年粮食丰收。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7月以来,上海、浙江等中国南方八个省市高温热浪强度创1951年以来最强,降水量则为1951年以来最少。截至8月15日,全国有9577万亩耕地受旱,与8月6日相比,十日之内农作物受旱面积增加2661万亩,重旱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

  安徽六安市舒城县张母桥镇农民王冬16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正是晚稻开花的时候,连续干旱使水稻损失惨重。“我们一般用四台柴油机打水(灌溉),厉害的时候是六、七台,这边打好了那边干,那边打好了这边又干。”王冬今年种了500亩水稻田。

  除水稻外,另一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也出现不同程度减产。在河南等产区,受干旱影响,玉米普遍只长了14、15片叶子,较以往少了五分之一。一位当地农民说,“一些玉米在地里,老百姓都懒得去运回来,剥出来里面基本没有粒子。”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对中新社记者表示,此次持续高温天气主要影响范围在长江流域,对旱地作物影响较大,以中、晚稻为主的秋粮受灾面积较大、损失较重。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638亿斤,较上一年增长1.5%。马文峰表示,由于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70%以上,对中国粮食总产量更为重要。如果南方地区旱情不能缓解,后期将面临部分减产甚至绝收的局面。

  而在中国粮食主产区东北地区,黑龙江、嫩江、松花江连日出现超警戒水位,汛情导致粮食生产损失惨重。以灾情最为严重的黑龙江为例,截至14日,洪涝、风雹共造成该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41.8万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6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1亿元人民币。

  中国社科院农业专家李国祥对记者表示,如果东北汛情持续,后期影响会比较突出。他同时表示,对东北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是霜冻,其次是干旱和洪涝,今年粮食的最终产量还要看9月份的霜冻情况。

  南方大旱、北方洪水的严峻形势,已经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高层纷纷做出批示,要求做好抗旱防汛工作。近段时间来,官方就保障民生和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做出综合部署,中央财政也多次下拨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

  今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重申抗旱防汛,确保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会议要求,落实抗旱救灾措施,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及时调拨抗旱物资,加强供水保障,千方百计解决旱区民众饮水困难,保障基本生活。

  对于灾后农业生产恢复,会议要求,安排落实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重灾区及时改种补种,大力推进病虫害和农业疫病统防统治。加快农业灾害保险理赔进度。落实早稻收购政策,适时启动东北地区秋粮收购政策,做到应收尽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李维京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分循环加速,大气不稳定度增加,极端性的旱与涝现象都容易出现。“从2003年开始,雨带逐渐北移,‘北涝南旱’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

  此间专家建议,随着降水出现“南北颠倒”的格局,中国未来抗旱防汛政策也要作出相应调整。而北方加大防汛投资,南方加大抗旱投资,当成为未来几年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