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仅给城里人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也深刻地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本文的几位主人公是吉林省主动利用现代化手段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农民”的一个缩影。对他们来说,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意味着新的机遇就在眼前。在吉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农民,他们植根于传统农业,保留祖辈的优秀经验,继承传统农民淳朴、善良、勤奋的精神,又善于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办法,提高传统农业的效率、水平和效益,他们在劳作中享受着耕耘的乐趣,在耕耘中享受着现代化、信息化带来的全新感觉。
仲夏酷暑的时节里,在鸟语虫鸣的田间地头采访时,经常可以发现农村的许多新鲜事儿,折射出新时代新农民耕作观念的新变化。在这里,记者录下了这样一组镜头,展示着当代农民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浪潮中追风逐浪的身姿,他们的“新鲜”生活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镜头一李大姐微信卖瓜
“我家的瓜熟了,都是富硒的,周末来大姐这儿吃瓜吧!”日前,记者在手机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在城市里,利用微信营销的商家并不鲜见,然而,农民在微信上卖瓜,记者倒是头一回遇到。
7月10日,明媚夏日的午后,带着对这位大姐的一丝好奇,记者来到了位于长春市长清公路的绿屋生态农庄。刚一踏入瓜棚,香瓜特有的那种香气便扑鼻而来
庄园女主人李耀辉便是微信的发送者,她先是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自己的庄园:“我是第一年搞有机种植农场,也是第一次种植富硒香瓜,今年的瓜菜不为挣钱,只为积累经验、积攒人脉。”
李大姐说,她家一共种植了3种香瓜,分别是“八里香”、“白糖罐”、“灰鼠子”。在种植的过程中,完全按照有机标准操作,施农家肥、生物防虫、人工除草,并在育苗期、开花期、坐果期加入硒元素,使得香瓜成为真正的绿色、富硒香瓜。“你看,这是粘虫板,垄沟还有杂草呢,要是打农药、除草剂啥的,你根本看不到这些花和草。”
说起微信营销的效果,李大姐更是赞不绝口:“现在我找到了一个既省线又快捷的宣传渠道,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富硒香瓜。”她告诉记者,在即将到来的这个星期六,这里还要开展一场富硒香瓜品鉴活动,游客先吃好、吃饱再半价采摘。“为了保证游客品鉴和采摘效果,这次活动只能邀请50人参加。”她说:“现在在微信上报名的游客已经很多了。”
启示
众所周知,农产品受时间、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产量不稳定,保鲜时间短,若再加上供求信息闭塞,常会导致一些地方的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些在经营模式上属于单打独斗的农民,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知名度和占有率?
李大姐微信卖瓜,是新媒介和传统农产品销售相结合的实践体验,这不仅方便了消费者,瓜农销售的成本也更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微信卖瓜,正在逐渐颠覆传统的营销模式和渠道,是农民营销迎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尝试。
镜头二曹老汉“私人定制
7月的玉米地,一望无垠,绿浪翻滚。
记者站在四平市伊通县靠山镇靠山村村民曹万昌家的地里。65岁的曹万昌正在仔细地检查着玉米叶面,他说:“前几天收到短信说,今年的天气情况可能导致玉米大斑病,我抓紧来看看。”
说起短信,曹万昌说:“我给你演示一个更好的功能。”只见他拿出手机,拨打了12582这个号码,按照语音提示进行了几次选择之后,挂断电话。不一会,手机发出“叮叮”两声,收到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显示的是他脚下这个地块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和施肥指导意见。
这是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省土壤肥料总站副站长王剑锋曾告诉记者,吉林省自2004年逐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起初采用的模式是先取土样,然后化验分析,将化验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通过相应的软件或手工计算出施肥量,指导农民施肥。这个过程一般要耗时几个月,最终农民才能拿到一张指导卡。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很多农民都嫌麻烦。在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升级和信息储备之后,吉林省建立起了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如今,农民只要在自家地块往12582拨打电话,说明种植意向及产量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意见就会以短信的形式发到农民手机。“每年秋收之后,我们都会重新进行土壤取样,进行化验分析,并上传数据库,以便来年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土壤数据。”王剑锋说。
评价起这项技术,曹万昌仔细琢磨了一会,说出一个颇为流行的词语:“私人定制”。
他说:“站在地里打个电话就能定位,在自家地里就能享受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特别方便。‘给土地进行体检’、‘按处方施肥’,就像给土地开出‘私人定制’的药方一样。”
去年春天,曹万昌就通过12582给自家的土地做测土配方的“诊断”。他说:“去年我种了2.5公顷地,每公顷达到了1.2万公斤,比前几年凭自己经验施肥,多打了500多公斤粮食,还节省了不少化肥投入。”
启示
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和普及,不但提高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也极大提高了农业部门的工作效率。这是农业新技术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目前农户手机的拥有率比较高,使得农民接收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农民手中的手机还具有极大的技术应用潜力,除接收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之外,针对农民的信息服务的其它功能和类别亟待进一步推广和升级,以便让更多的农民在更广阔的领域受益。
镜头三“木耳王”3D栽培
夏日雨后的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质的香气在温润的空气中荡漾。走进伟光村食用菌产业园区,一幢幢黑木耳栽培大棚里,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黑木耳竞相舒展。
在这片鳞次栉比的大棚中间,村民张京利家的大棚显得与众不同。别人家大棚里的木耳菌袋是密密麻麻摆放在地上的,而他家的木耳菌袋却是一个个首尾相连、穿成一串,被“腾空”吊起。在大棚的上方安装了喷灌设备,水龙头打开时,就像在给木耳洗淋浴。
“这是我今年采用的新种植方法——大棚吊袋木耳栽培技术。”52岁的张京利是村里种植木耳的高手,有将近10年的种植经验,人称“木耳王”。他告诉记者,吊袋栽培模式以前也出现过,但由于相关硬件设施配套不全,并没能采用。这几年随着木耳的产量达到了一个瓶颈,他又想起了这种立体化的栽培方式。今年春天,他投资了4万元,把原有的温室大棚进行了改造。“以前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只能做3万段,如今扩展到6万段。”张京利说。去年采用传统种植方法,收入8万多元,今年木耳段数增加了一倍,收入自然也不会差。
“我这木耳品种和品质都好,不愁卖。作为我们农民来讲,这就是我的希望,这片木耳地就是我致富的梦想。”张京利的话语充满了信心。
黄松甸镇党委副书记武堂君向记者介绍,这种栽培方式用原来一半的耕地,实现两倍的产出,就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大的效益。此外,立体浇灌的方式也比传统栽培方式可以节约一半用水。武堂君说:“这也体现出农民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有了资源节约集约的环保理念。”
启示
3D栽培就是立体栽培,能够充分利用空间,效益倍增,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有效途径。
未来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程度将更高,各种新的种植养殖技术、水质土壤改良技术、农耕设施科学技术等都将大面积运用到农业领域,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在科研机构的试验田里,还有许多值得推广的先进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要鼓励农民自觉应用,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机构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