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农业创新 >
“苜蓿老人”王世业的绿色致富路
添加时间:2011-09-29 08:54    来源:未知点击:

    一阵清风吹过,满山头的紫花苜蓿不停地摇摆着,就像一幅画。
    这是会宁县甘沟驿镇田坪村张山社农民王世业老人利用家里30亩山坡地种植的紫花苜蓿。
    8月30日,记者从甘沟出发,翻越了一座高山后,在一个打碾场边见到了王世业老人。他家的头茬紫花苜蓿正在打碾,几位村民还在帮着他扎捆。
    王世业今年已经63岁,由于腰椎疾病,走路要拄着拐杖,所以也做不了什么农活。老伴也是常年有病,只能做点家务。子女都远在外乡,身边没人照顾。他家是村里的五保户。
    “你行动这么不方便,还闲不住?”记者说。“不行啊。苜蓿打碾完了,要看着保存好,不能发霉。还要操心联系销售,我在家里坐不住。”
    “你家里没有劳力,怎么想起要种植这么多紫花苜蓿?”我们坐在场边的地埂上聊了起来。
    “过去我们两人靠养老金和五保金生活,女儿都出嫁到了比较远的地方,家里没人干活,我就想地干脆不种了。可就在3年前,全县提倡种植畜草,不仅免费发放草籽,还有补贴。于是,我试着开始种植紫花苜蓿。”
    他接着说,紫花苜蓿是一次种植,三四年之内只是等着收割,不再投入。紫花苜蓿耐旱,就适合在山坡地种,一年收割两茬,草秆、草籽都能卖成钱。
    “现在都看到了种植畜草的好处,成本低,收益高。不用动员,大家都抢着种。退耕还林后的闲置荒地也用上了,村里几乎一半的农户都开始种植畜草,比出外打工好多了。”旁边一位村民接过话茬。“种植这么多有销路吗?”“销路不成问题,甘沟驿镇为了发展草畜产业,引进了四家畜草收购、加工企业。只要一个电话,就有人来家门口收购,而且都是当面结算,能拿到现钱,种植户心里也踏实。”说着,王世业老人带我们到了他家。他家两排砖瓦房尽管显得有点旧,可地上铺的是新地板砖,擦得亮亮的。“这两年,老王的生活好了,精神头也不一样了,连说话的嗓门也大了。”一位邻居笑着说。
    天气有点热,王世业搬出几个小凳子,让我们坐在院里的阴凉处。“你种了三年紫花苜蓿,家里有什么变化?”“哈哈,每年两万多元的收入对于我们两个老人来说,已经足够了。现在猪肉、牛肉、羊肉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家里电饭锅、电热水壶都用上了,我还给自己买了个手机。”他掏出手机笑着说:“我就是不会看短信,和外地的女儿联系就打长途电话。老伴总说我养个手机太费钱。”
    只要找对了路子,小产业也会带来大变化。记者从甘沟驿镇政府了解到,全镇已经种植了3.7万亩紫花苜蓿,像王世业这样受益的农户有2000多户,旱山塬区有60%的荒地开始种植紫花苜蓿。
    在这片干旱少雨的山区,畜草种植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在悄悄地改变着这里的生态环境,还有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