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适应性广、繁殖力强、食性杂、食量大、蔓延快的福寿螺,目前已入侵到我国13个省(市)246个县(市),发生危害面积640多万亩,一般使秧田和分蘖期稻田受害7—15%左右,高的达64%。
8月24日,农业部在四川省新津县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现场灭除活动,旨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知毒、识毒、防毒和灭毒能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投身到外来入侵生物防控行动中,在全社会掀起一个灭毒除害的高潮。
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介绍,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广泛分布于北美、亚洲、非洲等十多个国家,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危害粮食生产、威胁生物多样性、传播人兽共患疾病。为有效防治福寿螺危害,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农业部按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和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组织集中灭除行动,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探索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在位于新津县安西镇新漕村的“稻田福寿螺防控技术示范应用”核心示范区了解到,该示范区采取了“捡螺摘卵、科学管水、养鸭食螺、科学用药”等综合措施,灭螺总体效果达到了89.61%—92.52%,保苗率达到了59.59%—80.39%。
据悉,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通过测定营养发现,福寿螺钙和蛋白质含量高,同时富含17种氨基酸,是生产畜禽饲料的优质原料。目前该所正通过有偿收购福寿螺,加工制作成畜禽饲料,进行喂养土鸡的试验。一旦试验成功,将激发螺害区广大群众拣螺的积极性,有效将农田福寿螺数量控制在低密度水平之下,实现可持续控制的目标。
据专家介绍,福寿螺内脏中富含高活力的纤维素酶系,深入研究福寿螺多功能纤维素酶,生产可利用植物性纤维素的酶制剂,也是福寿螺转化利用的一个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