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农业创新 >
新突破,山东东营盐碱地上养出九万亩海参
添加时间:2011-07-28 08:47    来源:未知点击:

   2011 年2月,一艘巴巴多斯岛籍的货轮缓缓驶入东营港码头卸货。这是10年来,第一艘造访东营港的货轮。由于港池缺少有效的保护措施,后续投资没有及时跟上, 10年来,东营港部分码头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如今,借着 黄 、 蓝 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实施,东营港再次焕发了生机,向深水大港的目标起航。
  东营港的变化只是东营蓝色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连日来,记者在黄河口自然生态保护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垦利县的生态高效农业区采访时,每到一处,都能切实感受到蓝色浪潮给这片广袤土地带来的巨大冲击。
  新机遇 两大战略给力,东营港重新起航
  2011年2月10日,一艘巴巴多斯岛籍货轮缓缓驶入东营港,在东营港新建码头上卸货。在很多老港人眼里,这一幕已经整整 nbsp10年没有见到了。
  东营港的历史要追溯到1985年,当时胜利油田在一片盐碱地上建起了黄河海港,1992年更名为东营港,后来形成了 一港两区 的格局,外港和北内港服务于胜利油田海上生产作业,南内港成为公用性商务港。1997年,东营港正式对外开放。然而,刚刚起航的东营港很快就遭遇了挫折,由于港池缺少有效的保护措施,后续投资没有及时跟上,到了2002年,南内港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苟增杰看来,东营港有着很多港口无法比拟的优势。 从区位看,东营港距济南、青岛只有2个小时的车程,到北京、天津的车程也在3小时左右 。从地理条件来看,东营港的建港条件比起黄骅港、天津港,建港条件要优越得多,适合建深水大港。
  黄蓝 两大国家战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规划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规划)在东营叠加融合 ,给了东营港再次起航的机会。自去年初至今,投资15亿元的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已经全面完成,2个3万吨级码头已投入运营。今年更是重点实施了总投资16亿元的八大码头的建设,2012年底全部投入使用后,东营港可新增吞吐能力2100万吨,将成为环渤海地区液体化工品运输的重要港口。
   新产业 小零件装进汽车,可节能50%
  科达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成长起来的一家高科技公司。2010年,这家公司生产的一款双极型晶体管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这家公司的产品有何过人之处? 主要就是节能。 该公司总经理陈智勇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功率半导体主要应用在电机中, 传统的变压器都是靠大线圈来耗掉电能,通过功率半导体来变频则可以节约电能的消耗。 陈智勇举例说,这种材料装在豆浆机这样的小家电里,可以节省40% 的电能 ,安装在汽车里,可以节省50%的电能。太阳能发电是近几年的流行趋势,这种功率半导体还可以服务于太阳能发电机,节省电能消耗。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像科达半导体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30多家,产值可以达到全区的4成以上。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营市发展蓝色经济的前沿地带,从2010年至今,我们在发展新兴产业上有了许多突破。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纪工委书记郭兴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他们引进的15个过亿元项目中,其中一大半都是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新突破 盐碱地上养出9万亩海参
  位于东营市垦利县的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是东营市重点布置的 六区 之一。以前这里是盐碱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鲜有人迹,而现在这里已经挖出了9万亩的养殖池塘,养的都是大海的 金蛋蛋 海参。
  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高加夫说,以前曾有渔业专家认为东营不具备养殖海参的条件,但东营市经过努力,组织专家研究该课题,2004年试养海参成功。起初,因为海参愿意呆在礁石里,但东营是泥质海域,需要用石头造礁,养殖成本较高。后来经过不断摸索,改用遮阳网,养殖成本逐渐降下来。从2008 年开始,这里大规模进行海参养殖。 2009年,我们组织当地48户渔民组成 小岛河海珍品养殖合作社 入住示范区,进行海参池塘开发。经过一年的建设,完成了36个海参池塘的建设,并于2010年放苗投产。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给予了技术支持及规划指导,并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进行了补助,缓解了海参池塘建设成本一次性投入过大的难题。 高加夫介绍说。
  2011年,这个合作社的30个养殖池第一批海参产出, 每个池子有100亩,能产8000公斤海参,一个池子的毛利就能达到160多万元。现在的海参池已经成为我们发家致富的聚宝盆了。 合作社的社长姜世忠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