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秧率从倒数第一到第一 湖南惊人一跃咋实现
添加时间:2013-08-22 12:01 来源:点击:次
编者按: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小麦、玉米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种植机械化,但水稻的种植机械化率仅为31%。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瓶颈在哪里?应当如何破解?传统生产方式怎样变革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形势?请看记者从水稻生产第一大省湖南发回的报道。
手工作业仍占大多数,机插率低成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最大“瓶颈”
4月12日,浏阳市北盛镇环园村,种粮大户周学农的育秧大棚里出现了3月以来难得的“空闲”景象——秧盘整齐叠放着,大部分秧苗却不见了“踪迹”。
周学农说:“昨天刚刚插完秧,现在剩下的一小部分都是给其他人代育的秧。”在周学农任理事长的百环农机专业合作社门前,几台高速插秧机静静停放。从4月2日到11日,不过10天时间,这几台插秧机已经完成了周学农承包的500亩稻田的早稻插秧工作。同去年相比,插秧时间大约早了一星期。
这般轻松,周学农几乎难以想象。
2008年5月,他刚刚承包了村里的300余亩水田,准备种植水稻。“插秧靠的都是人工,每天要雇40多个人帮忙。”第一年种的是一季稻,周学农略有小赚。第二年种双季稻,结果却有些“惨不忍睹”——因人工成本高、效率低,错过了农时,300多亩晚稻几乎颗粒无收。
在水稻第一大省湖南,插秧沿袭“手工作业”传统的农户,仍占大多数。
湖南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并不讳言湖南在水稻种植机械化上的落后——2011年底,湖南省水稻机耕、机收水平分别超过90%、60%,但机插秧率仅为5%左右,距离30%的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小。机插率低,成为制约湖南水稻机械化程度的最大瓶颈。
多重因素制约着湖南机插率的提高。湖南省2/3的土地为丘陵山地,其中坡度较大的梯田又占了较大一部分,制约着机械化的推广。其次,湖南为双季稻区,适应于单季稻区的配套育秧模式和机械作业行距在这里常常“水土不服”,农机设计尚有不成熟之处。还有观念上的原因。王罗方说,与抛秧或手插秧相比,机插秧对秧苗的要求不同,但农民育秧时却很少想过育出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秧苗。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说,湖南、江西等双季稻主产省推广机插秧任务最艰巨、潜力也最大。现在插秧机技术比较成熟,目前难点在育秧,关键要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特别要推广集中育秧模式。现实的路径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培育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经营主体,发展育插秧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部提出了2015年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到45%的目标,并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推广机插秧。仅在2012年,全国安排财政补贴资金11.2亿元,补贴农民购置了7.7万台插秧机,水稻机种率达到31%,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