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增俊:税制环境困扰农批市场经销商做大
添加时间:2013-08-09 12:21 来源:点击:次
农贸联会长马增俊:税制环境困扰农批市场经销商做大
□本报实习记者 傅嘉
农批市场蓬勃发展背后,行业问题也在逐步显现。在政策推动的同时,行业如何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高悬,农批市场该如何应对?电商与超市发力生鲜业务对行业构成怎样的冲击?
针对以上热点问题,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农批市场无力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角色,相关政策方向有一定错误;农批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系列问题,严重阻碍行业发展。未来应加强经销商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政策“红包”关键在落实
中国证券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流通方式,多举措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作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重要环节,一号文件对农批市场有何影响?
马增俊:一号文件提出,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和扣除试点,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等政策。这对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维持价格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政策对农产品行业发展和流通环节的促进作用显著。但能否收到实际效果,关键在于落实。
中国证券报:去年国务院曾出台39号文,促进农产品流通。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工作需要加强?
马增俊:首先是减免税收的核算方法。经销商是农批市场的构成主体,但经销商做大做强成公司后,纳税上升到企业行为,这样经销商难以享受国家的优惠,导致经销商做大愿望不强。
第二就是房产税减免方面。严格意义上来说,农批市场的营业场所应当包含道路、停车场、办公楼、检测中心、废弃物处理中心等。但实际上,很多地方都不将这些纳入到房产税减免范围,导致不同地域不同的企业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不同。
第三是实施和处罚细则仍然有待完善。在前期政策中,农批市场的用水用电用气均有优惠,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些地方电力部门的阻力。此外,对农批市场处罚的覆盖范围也不够。大型正规市场目前普遍纳入监管范围,但对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至今仍是空白,这对行业的发展不利。
食品质量应在进场前把关
中国证券报:食品安全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农批市场应如何定位?
马增俊: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相关政策的方向有偏差。农批市场搞检测,是一种资源浪费行为。今年一号文件支持加强农批市场的公益性建设,让批发市场用政府的钱建立检测中心。政府出钱搞质量监督没问题,但批发市场承担不了“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这个角色。
打个比方,200吨蔬菜从海南运到北京新发地,由于海南方面的检测不把关,导致这批产品的质量出了问题,这200吨货物该怎么销毁,会造成多大的城市垃圾。在海南出来之前就应该检测。
从公益性角度看,产品进入批发市场前就应该知道是否安全。产品进入市场时必须要有检测证明、检测结果。为防止出问题,农发市场要验证、验票、并保持追踪。有关部门抽查抽检主要应关注经销商是否守法,而不是食品本身质量问题。对批发市场来说,农产品是商品,让批发市场检测农产品方向反了。
中国证券报:今年年初,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发生火灾,造成多人伤亡,业内对农批市场的安全问题很关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马增俊:上海农批市场的事故,归根结底还是恶性竞争导致的结果。企业把本来应该投在消防上的钱投到别的地方,结果出现问题。农贸联将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防止事故再度发生。这仅仅是个别事件,不代表整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