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壮大未来田野上的主力军?
添加时间:2013-08-19 10:02 来源:点击:次
“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座谈会上热议——
如何壮大未来田野上的主力军?
本报记者 毛晓雅
面对愈演愈烈的农村空心化、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后继乏人的现状,“未来谁来种地”成为中国农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近日,在教育部为答复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提案而召开的“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座谈会上,公布了农业部和教育部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成果,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和兼业农民而言的,是阶段性、发展中的新概念,应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责任观念,可定义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能,这与当前我国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口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用创新的培养模式,教授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求实求稳,才能不断壮大这支未来田野上的主力军。
培养谁?
从一个偏僻的穷山村到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富裕村,湖北省钟祥市彭墩村的乡亲们心里清楚:这是村支书张德华带领他们发展产业闯出来的好日子。2006年,张德华当上村主任时,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2500元,如今已达到1.5万元,他用7年的时间带富了一方百姓。已经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德华的想法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如果能培养出这样一批带头人来,那么更多的农村就能摆脱贫困,成为人们“向往”而不是“离去”的地方。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芍药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忠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芍药村人,在外地创业成功后,带着自己的管理经验回到农村,领着乡亲们走上农业产业化之路,吸引了在外打工的青年回乡创业,使村里摆脱了只有“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留守的窘境。他说:“在农村,更多人抱有小富即安、固守现状的想法,观念比较闭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着力培养一批素质全面的带头人,他们能承担起改变村民保守观念,带领全村致富的任务。”
对于如何把这样的高素质人才留在农村,让他们成为“留得下,守得住”的农村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鹤龄认为:“必须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他们搭建平台,使他们学有所成后能真正在农村施展才能。支持他们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潜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没有产业,光靠种几亩地是留不住人才的。”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按照农村实用带头人的培养规划,从2012年起,每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万人,到2020年实现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的目标。“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把推进农民职业教育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