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聚焦三农 >
代表委员谈:如何破解农村养老困局
添加时间:2013-05-30 13:37    来源:点击:
    本报记者 李丽颖 刘婉婷

    据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2025年前,老年人口将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增长,我国已经进入第一个老龄人口增长高峰。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1.94亿,其中约有5000万是农村的留守老人。数据背后,潜藏着农村养老的隐忧。他们究竟该如何养老,引起了代表委员的普遍关注。

    养老不能仅靠家庭独立完成

    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委员介绍,政协十一届以来,民政部共接到关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的提案211份,占到政协委员提案总数的19%,其中很多都是关于农村老人的老年保障和养老服务问题。

    “第一批伴随改革开放步伐进城务工的农民,现在已经迈入了老龄阶段,虽然很多人纳入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中,但每月55元的养老金,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活。”河北省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委员说。

    “一旦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将成为家庭沉重的负担,失能老人谁来养?”农工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委戴秀英委员说,80%的农村失能老人未纳入到制度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但随着独生子女制度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外出务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等因素,养老已经不能仅依靠家庭独立完成,社会从政策和制度层面都应该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充足的保障。

    养老金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截至2012年底,全国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6亿人。但新农保实施中仍存在与其他险种不能自由流动、基础养老金水平低等问题。”甘肃省平凉市委书记陈伟代表认为,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之间无法实现无缝对接,不能适应进城务工农民流动性强的特点,加上基础养老金水平低,虽然实施了全覆盖,也难以调动起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在湖北省荆州市市长李建明代表眼里,当前新农保金额水平低是普及工作难的主要原因。“在荆州,参保人缴费满15年,每月可领取69元的养老金,虽然已比基础养老金高了14元,但对群众的吸引力仍然不强。”李建明说,2012年荆州当地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平均每月1420元,若仅靠养老保险要实现“养老无忧”还有很大差距。应该保证养老金数额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让农民进一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构建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

    “农村养老机构的缺失,也是留守老人养老难的重要原因。”全国政协委员王松调研发现,县级养老机构少,床位不足,而乡镇一级的养老院只对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开放,不接收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对有护理需要的老人,子女回村照料就丧失收入来源,带进城里又面临高昂的住房就医费用。”王松期待国家能推行针对农村老人的经营性服务组织,解决务工农民的两难选择。

    来自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的刘卫昌委员介绍了肥乡县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做法。他说:“我先后走访了100位农村老人和16家农村互助幸福院,我认为这是解决农村养老难的有效方式。由村委会集资建成的互助幸福院,免费提供住宿,老人签协议入住,吃饭、穿衣、医疗等由子女出资,没有专门服务员,老人之间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互助服务。这种互助养老模式费用低,老人每月只需花费几十元。同时很多老人摆脱了留守在家的孤独感。”

    据了解,河北省已经建起了2万多所“互助式养老院”,覆盖了40%的建制村。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这种村级主办的互助型养老模式,适应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符合农村物力、财力的支持条件,是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

    日前,民政部、财政部决定,从2013年开始每年从中央彩票专项公益金中拿出10亿元,连续三年,重点帮助农村建立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