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培训注重农业专业技术培训,解决怎么种、怎么养的问题,而现在的职业农民培训,更加注重创业、经营和管理理念等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一种“新”的职业,具有高度稳定性。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且能充分地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越壮大,“三农”发展的天地就越宽广
“我不觉得做农民有什么不好,这个职业能让我实现回乡创业致富的梦想。”记者见到80后小伙陈争上时,他正和妻子徐宁在羊圈喂饲料,小夫妻依靠养殖业成了百万元户。
在夫妇俩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自2009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来,这个有90多万农民的传统农业大市,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万多期、完成培训8.74万人,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走上了职业化道路。
“羊倌儿”也能赚大钱,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陈争上夫妻俩的老家在蚌埠市固镇县仲兴乡,大学毕业后,两人一起留在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任教。“老人们都说做农民没出息,我不信这个邪,要当出个新农民的样儿。”2009年3月,眷恋土地、怀揣梦想的陈争上和徐宁回到老家,借了10万块钱,正式当上了“羊倌儿”。
“通过职业培训,我自己学习设计并建设了标准化羊舍和青储池,羊的存活率提高了,利润也上去了。”陈争上笑着说。
3年的发展,陈争上夫妻俩赚了近百万,还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了500余人,带动周边养殖户致富达300多户。陈争上也获得了全国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安徽省首届农村青年创业奖获得者、蚌埠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像陈争上、徐宁夫妇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蚌埠还有很多。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及打工返乡青年,他们把农民作为一种“新”的职业,具有高度稳定性。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且能充分地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31岁的张小红是安徽蚌埠五河县人,之前一直在浙江打工。去年听说了政府有针对新型农民的技术培训,就回到家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在一家牧草种植公司开起了拖拉机。
“要不是种地挣不到钱,谁愿意出去打工?”张小红跟记者算了笔账,现在自己每月除了开拖拉机的3800元收入,还有每亩750元的土地流转费和每亩200多元的国家种粮补贴。张小红村子周边百余户农家都进行了土地流转,除去进城打工的农户,180多位留村农民经过技能培训,有的成了大型农机手,有的成为专职农技员,有的进厂从事加工制作。
“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实现农村人力、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的优化组合。他们懂得如何增加土地的资本投入,还会广泛应用一些新技术成果,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模种植还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蚌埠市委书记周春雨表示。
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新型农民面临成长的烦恼
新型职业农民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资金难、技术难”,徐宁提起创业之初,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刚刚从上海回到家乡创业时,其实是四个人一起投资,但就在1200平方米的羊场竣工、陈争上兴冲冲地从上海购进了152头种羊时,合伙人不干了,还要求一年之内把入股的10万元还给他们。
陈争上说,为了给小羊买营养素,家里连吃顿荤菜都成了奢侈的事情。“为了省钱,我们自己动手盖羊圈。一砖一瓦,都是我们自己亲手垒起来的。”缺乏资金的日子,夫妻俩焦头烂额,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么筹钱,怎么把厂子撑下去。
“后来经过市团委的牵线搭桥,终于借到了三笔小额贷款,情况才有了好转。”说起那段日子,徐宁感慨很多。
陈争上养的是湖羊,原本是江浙一带的产物,安徽一带很少有人养殖,刚刚养殖没多久,出现了湖羊死亡的现象。“当时急坏了,就是找不到原因。”陈争上翻遍了书本,又咨询江浙一带的养殖户,都没找到症结所在,只好连夜赶赴合肥向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求助。
“专家实地调查发现,原来,安徽本地的秸秆和江浙一带的秸秆中所含营养素不同,导致湖羊出现了营养失调直至死亡的现象。在专家的帮助下,在秸秆中添加了营养素,小羊的死亡现象得到缓解。”陈争上感叹,“太缺技术了!虽然自己天天也在研究,但是要把风险和成本都降到最低,必须要有懂行的人。”
固镇县仁桥镇红彤彤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汉告诉记者,他是从建筑业转行做农业的,最怕的就是没经验。“怎样选地、怎样种植,自己虽然有了解,但是里面的门道太深。”王汉说,经过政府的培训和扶持,自己逐渐摸清了种地的门道,流转的3000多亩土地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今年打算再流转一部分土地,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帮自己把把脉。
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培育?分流一批、引导一批、培育一批
目前,蚌埠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4%,涉及农民约70万人,而根据市县发展规划测算,到2015年,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只有20万人。
“土地集中后,必须充分考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的就业、转移与城镇化发展是否协调等问题。蚌埠市把他们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之中,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力争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新型经营主体。”蚌埠市市长白金明介绍。
不久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在蚌埠召开。农业部计划通过3年试点,在100个试点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蚌埠市五河县成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个试点县。在会上,蚌埠市提出了有序分流农民、培育农民的三种形式。
蚌埠市农委主任姜晓天介绍说,对于那些边打工、边种田,土地产出率不高、效益不高的兼业农民,蚌埠市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在保留他们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到城镇从事工商业,并有序解决住房、医疗、就学等实际问题,使其成为新市民,促进了城镇化和工业化。
对于一批年龄偏大、文化不高的农民,蚌埠市引导他们将土地流转出来,把土地资源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集中,再召集他们开展集中培训,重点传授良种、良法的操作技能、使用技术,组织这些农民到土地流转大户去打工务农。
对那些对农业、农村有热情、感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干的大中专毕业生及打工返乡青年,蚌埠市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指导他们学习农业新技术,传授农业科技新概念,感受现代农业新样板。鼓励他们适度规模流转土地从事现代农业及特种养殖业。
2009年开始,蚌埠市就已经将新型农民培训纳入民生工程,对农民的培训全部由政府买单,农民免费参加培训,每年政府在新型农民培训上的投入经费达1000多万元。
“过去的培训注重农业专业技术培训,解决怎么种、怎么养的问题,而现在的职业农民培训,更加注重理念培训,如创业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以及到发达地区的参观见学等的提升培训。”蚌埠市副市长刘亚说。
周春雨表示,鉴于蚌埠新型职业农民大户多的特点,蚌埠市不仅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技能培训、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给予了优惠,还重点加强了对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中经营决策者及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育与扶持。目前,蚌埠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54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年销售额收入过亿的龙头企业1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