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北京:昌平的苹果为何这样“红”?
添加时间:2013-09-25 10:53    来源:未知点击:

    经济林因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适宜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种植经营,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经济林建设现场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经济林产业发展新的征程。如何抓住新的发展契机,开创新的局面?从各地的生动实践中,我们或许能找到发展的新动力、新经验和新模式。为此,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与本报共同开设“亮点·突破——聚焦经济林建设创新发展”专栏,重点报道各地经济林建设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以供相互学习借鉴。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昌平果品产业的特色是苹果,优势是苹果,重点也是苹果。”面对每一个客商,北京市昌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都这样介绍。
    昌平位于首都西北部“上风上水”之地,素有“京师之枕”的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水土条件为果品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北京市苹果生产大区。
    “截至2012年,全区有果树23.4万亩,果品年产量达4000万公斤,年产值达3.2亿元,其中苹果产量达2142万公斤,年产值达1.84亿元,果农户年均收入达8万元。”一串串光鲜的数据,让昌平林业人喜上眉梢。
    天时、地利固然重要,但昌平苹果取得如此成绩,一定与“人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的确,早在上世纪90年代,昌平苹果生产曾一度处于低潮,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砍伐盛果期苹果的现象。进入新世纪,昌平区委、区政府提出“提质增效”的苹果产业发展思路,并将其确定为全区主导产业之一,投入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昌平区园林绿化局负责人介绍,昌平拥有“先天”的品种、人才、自然和地域等优势,“后天”的政府扶持、科技推广和机制调整等努力。如果能将“先天”与“后天”结合后“提质”的苹果投入市场,按照价值规律,引导果农参与市场竞争,加上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各种积极手段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市场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发掘产业潜力,定能带领果农赢得市场竞争,实现“增效”目标。
    可是,该怎样引导果农,又怎样延伸产业链条呢?
    昌平采取了“四步走”,建立果品龙头企业、开发果园新兴功能、转向有机果品生产、建立信息交易平台,以实现新目标。
    2000年,昌平为适应果树产业发展需要组建了国有果品龙头企业——北京鲜绿安果业有限公司,承担起带领全区果农参与市场竞争、发挥品牌优势、整合全区果品产业优势,从而赢得市场竞争的重任。公司负责人说,在售前,公司注册了“鲜绿安”商标,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使昌平苹果以统一的形象展示在市场上,形成了品牌效应;在售中,公司积极为果农拓展销路,对果农达到优质果标准的苹果分级定价、敞开收购。
    “为实现昌平苹果全年供应,2003年这个公司还建成了1200吨级国内先进的气调保鲜库,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和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双项认证,取得了进入国际果品市场的准入证。”昌平区园林绿化局负责人表示,龙头企业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第一步成功迈出后,昌平区便加大了观光采摘果园建设力度,使苹果产业向三产延伸,以满足城市居民对果品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区财政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观光果园建设,其中兴寿、崔村、南邵等9个镇均有定点采摘园分布,它们普遍环境优美,硬件设施齐全,并且采摘品种日益丰富,多与民俗旅游、林业科普教育相结合,为假日出游的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型休闲项目,带动了旅游餐饮业的发展,受到游客的好评,同时也提高了果农的收入。
    随着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昌平区继续迈出走向“增效”的第三步——实施“有机肥行动”有机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使昌平苹果进入有机果品生产新阶段。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抽样检测,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在昌平区范围内抽取100个苹果样品,100%达无公害果品标准,80%以上达到有机果品标准。
    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昌平苹果依靠“质优”苹果稳健地踏出了第四步。当然,昌平苹果并没有因质优而止步家中,昌平区针对果品销售渠道的变化建立了“昌平苹果网”信息交易平台,开设采摘导示、苹果营养、咨询互动等栏目,实现了网上观光采摘信息查询、知识科普、问题咨询等多项功能。“尤其是鲜绿安果业公司和林果协会作为信息平台的支撑,还提供着市场、技术各方面的信息服务,使果农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获得收益更加快速。” 昌平区园林绿化局负责人说。
    当昌平苹果占据首都高端苹果市场,观光采摘游客纷至沓来时,昌平区又锁定了新的目标:未来一段时间,昌平苹果产业将重点围绕“苗木优种化、栽植矮砧化、栽培有机化、管理精细化、优质高效化、果园公园化”的目标,继续促进全区经济发展,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