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科学生产是合作社的常态”
添加时间:2013-08-07 17:14    来源:点击:
    7月17日,川东华蓥山区虽然热浪袭人,但在华蓥市阳和镇鸽笼山村蓥山红葡萄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大棚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悦耳的知了声和清脆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合作社的理事长唐秋娟正带领果农在硕果累累的葡萄园里忙碌着。

    “大棚里种出的葡萄就是不一样,不但颗粒饱满、均匀,而且产量也高。”唐秋娟自豪地说,“你们瞧瞧,我这大棚里的‘夏黑’葡萄就像一串串黑色的珍珠,谁见谁爱呢!”唐秋娟介绍,他们蓥山红葡萄专业合作社依靠科技搞种植,建起500多亩能调节气温的大棚,种植优良品种“夏黑”等葡萄。在今春持续干旱和今夏连续高温的恶劣气候中,大棚内的葡萄仍获得丰收,并以每公斤40~50元的价格被重庆、成都、南充、广安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和水果销售商预订一空,给果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与鸽笼山村蓥山红葡萄专业合作社毗邻的祝家坝村德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松满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正在抢收在“风雨衣”中成长起来的葡萄。李松满介绍,他们合作社的葡萄虽然没有搭建大棚,但在葡萄果实成长关键时期,及时实施套袋技术,给葡萄幼果穿上“风雨衣”、戴上“遮阳伞”,有效减轻了病虫害侵袭,降低了农药残留,同时还给葡萄实施了“计划生育”,即采取“疏果”技术,对一些品质较差、长势不良的幼果给予摘除,达到精心培育优质果实的目的。

    想不到这小小的葡萄里,还蕴含着大科技呢。

    “是啊,种田需要科技,科技创造财富。”李松满介绍,德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聘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葡萄专家孔庆山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站刘晓站长为常年技术顾问,两位专家经常到合作社现场技术指导,合作社的社员也都接受了华蓥市科技局聘请的葡萄专家的技术培训和驻点科技特派员的现场指点。“科学生产,已是我们德嘉合作社的常态!”

    令李松满津津乐道的,还有他们合作社特有的生物科技“液体肥”。这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肥料,能增强作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促进作物生长,还能活化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提高作物的吸收和利用率,尤其是磷的利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增加植株的承载力,提高葡萄的产量;同时,在果实成熟前期使用,可使养分向果实回流,使葡萄的甜度增加2~3度。“可别小看这2~3度的含糖量,价格可比一般葡萄高出两倍以上呢!”李松满谈到这儿特别自豪。

    其实,华蓥市现代农业园区葡萄园里的科技含量,远远不止唐秋娟、李松满说的这些。葡萄园建园就沿用了先进的商业栽培模式,采用经葡萄专家推荐的适宜川东北地区的Y型葡萄架式。这种葡萄架式有效地改善了架面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果实品质,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利于无公害优质果品的生产。同时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该栽培模式具有技术简单易懂、操作方便、管理省工、便于机械化管理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