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三农实践 > 典型经验 >
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引领群众发“药”财
添加时间:2013-08-07 17:14    来源:点击:
  在流火的七月,笔者有幸来到位于陕西省华县高塘镇堡底村的塔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走进合作社满屋飘逸的药香沁人心脾。“我们种植中药材已经二十多个年头,这屋里常年存放中药,药味已经浸入墙壁,即使不放药材,屋里也是药香四溢。”年过半百的华县塔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占敏意味深长地说。

  杨占敏是土生土长的高塘镇堡底村人,他作为一名中医与中药材结下不解之缘,已与中药材“打交道”20余年,熟悉各种中药材习性,并积累了丰富的中药材种植经验。

  合作社所在的高塘镇,南跨秦岭,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得天独厚的物候地理条件造就了当地动植物种的多样性,并成为珍稀野生中草药的天然优生区,出产的中药材品质优良,在市场上备受亲睐。2011年,杨占敏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动当地药农成立了塔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起了茯苓、黄姜、黄苓、地丁、金银花等中药材。

  老杨指着院内堆积如山的药材道:“这是合作社收购社员的蒲公英、紫花地丁、丹参、黄苓、苦参等药材,大多与核桃树等作物间作套种,可有效地解决果药、林药之间的争地矛盾,发展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说罢,老杨便弯腰捏起一撮紫花地丁草药衔在嘴边咂嘬了一番,说道:“这是紫花地丁,属于寒性,味道微苦,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能治疗黄疸、痢疾、咽炎。种植时,由于紫花地丁根短,吸收的是浅层土壤的水分和营养,间作套种不会破坏果树对深层土壤中营养和水分的吸收,而且还对地表起到保墒保肥和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可实现果药双丰收。今年我们社员种植的紫花地丁亩均收入达到了4500元”。交谈中,从老杨口中了解到,合作社为了提高社员收入,经理事会研究,决定发展药用牡丹。“今年已在瓜坡镇黄家村新发展的120亩药用牡丹基地,种苗统一由合作社从山东菏泽引进而来。种植时,合作社从杨凌聘请了药材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员进行技术指导,预计明年4月便可开花结果,产生效益了!”老杨胸有成竹地说。

  据了解,华县塔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151名,种植中药材2000亩,建立覆盖4县10余个镇30个村的生产基地12个。分别是:蒲城县600亩黄苓基地,华阴市150亩苦参基地,临渭区1000亩紫花地丁、蒲公英基地,瓜坡黄家村120亩药用牡丹基地,高塘镇有金银花、党参、当归等种植基地8个,建立标本示范园总面积100亩,生长野生药材达300余种。在谈及销售情况时,老杨说:“合作社统一收购社员的中药材,销往安徽亳州、西安、太原等地的国内大型药材市场,2012年合作社产值达20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3万元。客商与合作社签订了长期购销协议,产品不愁销售。而且三原县中医医院和咸阳中医医院已将咱们合作社的标本示范园作为中药教学基地,定期前来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