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崔立华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理智活动,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不是凭空的猜想,而是必须依赖已有的知识经验。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真理性和价值性。
下面就中学数学教学略抒己见,供大家参考。
一、掌握丰富的知识经验
为了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经验,首先,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把握住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组成的知识结构,制定出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应概括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使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复习总结,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但不要急于求成,知识没有掌握就想搞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
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实行教学民主,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学生才会形成独立的人格,思维才能展开自由的翅膀,进而产生自由的、创造性思想,创造性思维才得以培养。但过去我们教师教学的民主性比较淡薄,应改造我们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胆子大一点,不怕课上乱,尊重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于有独特见解的要加以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模仿学习——强化记忆——测试点评”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三、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也叫认识兴趣,它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向的倾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较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如果说“勤奋出天才”的话,那么无趣是勤奋的动力,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无形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促进剂,显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教师的指导思想上要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次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兴趣。
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1.观察法
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明确观察能力必须在观察实践中培养发展。
其次,激发观察兴趣是增强观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第三,观察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观察时应做好详细的记录,观察后应对观察资料认真分析,透过观察现象,抓住事物本质。
第四,要把勤于观察和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结合起来。
2.类比思维
在教学中应当精心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并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高维与低维、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想象的思维
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和再现生活中经历过的事物,唤起学生想象。
其次,要加强“抽象——具体”和“文字——图形”的转化训练,激励学生想象。
第三,要运用类比和联想,丰富学生想象。
第四,要多角度分析问题,把想象引向深入。
4.科学怀疑的思想
首先,要赋予受教育者以独特的个性,使他们善于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其次,教师应以个人独特的原则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对待已有的知识、观察和理论,以发展的观点创造新的认识、观点和理论。
5.直觉的思维
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背景,注意把最实际的问题数学化地讲解,并能把自己直接猜测结果的心理活动告诉学生(尽管是朦胧的);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猜想,即使猜想失败,也不要泼冷水,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条哲理的真实性。其次,要培养学生迅速、敏捷、整体、跳跃式的思维,引导学生尽可能直接通过观察看出要证明或求解的东西,并验证其正确性。另外,在教学中还要给学生留下直觉思维的时间。
五、进行集中思维和发展思维的训练
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或收敛思维,是指在研究问题时,为寻求某一正确活动,对现有的许多设想、方案进行集中筛选,最后采取其中一个进行进一步向结论逼近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按不同线索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答和见解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三个行为特征,“三性”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发散思维的统一整体特性。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积极进行教改,才会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