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肉牛价格已经到了如此地步,投资机会显现,是不是就可以大胆介入了?也不一定。肉牛行业自有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看什么问题都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要深刻思考内在原因。尤其是在农业这个弱质行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外行介入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研究产业规律,以免因为盲目和仓促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必须明晰一个基本规律,这就是肉牛的分区域分段饲养规律,“山区搞繁育,川原搞育肥;农户搞繁育,企业搞育肥”是一个基本分工原则。企业搞母牛和犊牛饲养,周期长,成本高,与农户相比不具备优势,只有在山区才能有效降低饲养成本,再适度扩大规模,方有利可图。好多企业一投入便从养母牛优起,结果三四年间一头肉牛也无法出栏,资金占用非常大,周围十分困难,有的坚持不住只好忍痛退出。即使要下决心做产业的长远,也要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可以同时养些母牛、牛犊和架子牛,保证随时有出栏,资金得到有效流转。
要把握好品种定位问题。牛肉大体可分为谷饲型、草饲型两大类型:谷饲型在饲养后期要加入粮食等饲料,促进脂肪形成,并与肌肉相间,肉质呈樱桃红色,极为柔滑细嫩,间以大理石纹,非常适合涮烤类消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以谷食型牛肉为主,日本和牛便是顶端的代表,陕西的秦川牛因为天然的大理石花纹,被誉为国内牛肉的极端;而草饲型瘦肉多、脂肪少、低胆固醇,是典型的红肉型牛肉,欧洲人食用较多。发展肉牛产业必须从这一市场趋势出发,考虑清楚是走快速出栏的低端路线,还是走品质优秀的高端路线?以西门塔尔等为代表的引进洋品种,从出生到出栏一般为一年半,属于快速出栏路线,而国内的秦川牛等地方良种黄牛虽然品质好,但生长周期长,需要杂交改良。像秦川牛运用安格斯杂交,优势明显,依旧保持红色毛,肉质好,早熟,难产率低,后驱发达,生长速度加快,是目前改良的最佳路线。
要加强产业的合作靠。虽然农业的发展已由过去的政府推动型向企业带动型加速推进,但必须明白,不管市场上牛肉有多么好的利润,只要农民不养牛,后续的产业链条就无法实现。龙头企业必须学会与农民及农民合作组织的协作,以投资入股、全方位服务等形式,积极参与合作社和基地建设,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让合作社与农户成为企业最为可靠的肉牛产业基地,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总之,肉牛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重要的市场机遇,需要大胆引入现代产业理念,明晰对关键问题的认识,在突破传统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