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多角度认识教学目标
添加时间:2013-09-25 20:02    来源:点击:

原文作者:陈志刚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20—07
  十年课程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根据教师经验进行教学实施、根据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前两种类型的教学是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多是在这两种类型下进行的探索。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当历史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是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时,这样的教学其实是一种传统教学。“新瓶旧酒”式的教学变革难以撼动传统教学大厦的根基,自然课程改革的效果令人气馁。
   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最低目标要求,它限定了学生必须要达成的学习结果,是课程改革的底线。衡量评价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只能是从课程标准出发,教学实施与考试评价都要和课程标准相关规定保持一致,要保证学习结果的完成。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教学质量问责与评价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教师教的内容与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符合课程标准预设的目标要求,要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所谓基于标准的教学是对学生各方面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理念的关注,是通过审慎考查学生包括学业成就、高级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学习成果来规范教学过程。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
   基于标准的历史课堂教学有哪些实施要求呢?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教师们一些启示。  []
  一、重视教学目标的拟定,目标的准确拟定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基于标准的教学首先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什么,理解达到标准具有何种意义。
  在备课或者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最关心的是教哪些内容,而没有想到通过这节课,学生能够获得什么。对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不以为然。不少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上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将教学目标视为教学内容确定后的衍生物。
  这些教师将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关注教科书文本的理解,思考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内容,应该选择补充哪些材料。内容确定之后,教师才拟定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依然是教,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至于能力、情感目标的培养等,则被忽略了。
   第二,根据教科书内容,参考教师教学用书,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照搬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设计的现象,在教学中屡见不鲜。有些教师还会结合考试大纲,根据考试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还有的教师会借鉴“优秀教案”、练习题设计等其他一些参考资料,将别人设计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备课的一个重要参考,或按照练习题最常涉及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上述现象表明,多数老师对为什么要确定这些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在教学中关心的还是知识点或考点的落实问题,很少想到学生的需求与课标的要求。许多教师是在不了解学生的状况下,拟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然后走进课堂的。
   第三,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视为教学目标。
  不少教师以为完成了内容标准的要求,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实现了。实际上,内容标准是对学生在一定时间里应掌握的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所作的规定和描述。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在学科内容设置上的具体化,由于内容抽象,不能直接用作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将这种抽象的内容标准分解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缺失表现标准。内容标准的表述一般比较抽象,它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实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它描述的是学生在学习后应该能做什么。通过教学目标,学生可以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学习之后应该会做什么、知道怎样考核这些内容。显然教学目标是一种具体的、能够指明学生行动方向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当我们将抽象的内容标准作为教学目标实施时,实际上是无法实施的。我们充其量只能做到让学生知道内容标准中的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怎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如何在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并不清楚。内容标准的设置:一是帮助教科书编写者思考如何在保证这些最低的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学生的差异,灵活编写出生本化的教科书;一是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最低目标,认真思考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审视教科书内容,琢磨怎样的教学内容才适合本校学生的发展。当教师将内容标准视为课堂教学目标时,他们的思维就又回到了教学大纲的时代。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师必须遵从的。如果我们将课标中的内容标准也视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意味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没什么区别。这样一来,课程改革预期的能力发展与情感陶冶等目标将会落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效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陈述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技能、任务、内容和态度,其功能主要是对落实课程标准、明确教学方向、制定教学设计、确定教学重点、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来分析,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的关系以及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表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描述的是学生在学习后能做什么,实际上是一种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学目标拟定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学生的需求,而不是教师习惯参照的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它只是用以支持教学的工具或资源之一。教学目标设定后,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教学内容的确定、教与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等,是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学目标设计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教学内容,无疑是本末倒置了。

  二、从学生学习结果出发,建立二维目标分类分析框架表,分解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学习收获。教育的宗旨是学生的发展,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当指向学生智慧的开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为目的,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掌握,使教学真正能够为学生服务。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时刻思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