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添加时间:2013-03-11 12:12    来源:点击: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发展 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本文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问题情境则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由教师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和学习资源,用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运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 自然 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二次函数y=x2, y=x2-1, y=(x-1) 2的图像, 再画出y=-x2,,y=-x2+1, y=-(x-1) 2的图像,请同学们观察图像和函数关系式,分析、 总结 二次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在画出图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函数与图像的关系。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运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个横放着的圆柱形油桶,恰好可装10吨油,用一木棒垂直插入小孔,测定剩油的高度h,能否很快确定剩油大约多少吨?这显然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设剩油量为W吨,如果能找出剩油W与h的函数关系,并画出次函数的图像,那么求解就方便了,只要测定h,看图像就可以知道W的值了。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
    1.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来说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 规律 ,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1) 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概念的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如:二次函数概念与一次函数概念的类比等等,有些数学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能揭示已有概念的扩充规律,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如:实数概念的教学,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 “正整数 自然 数 非负有理数 有理数”,上述数集扩充的原因及其 规律 如何?(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数集内有些运算无法进行)数集的扩充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①每次扩充都增加规定了新元素;②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运算规律,在数集扩充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