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亩半地分八块,收割机进去都调不了头。”这样的“巴掌田”怎么致富?祖辈生活在大山,重庆江津区新店村农民刘永江很无奈。
山多、地少,也正是重庆山区农民的无奈。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了75%,中低产田占到60%以上;农民人均1亩多地,旱涝保收田仅有0.18亩,山区与贫困相伴。这样的禀赋,能不能搞现代农业,农民能不能从田里赚钱?
“换个角度看,山区有优势,独特的气候、土壤、光热都是资源。因地制宜抓特色,强基础、调结构、扶产业,打造山区特色的效益农业。”重庆市农委副主任、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刘念慈说。
如今,刘永江看到了希望:“政府帮咱改田、整地,‘巴掌田’规模连片,种下的江津花椒成了‘摇钱树’,今年每公斤卖到20元。”江津花椒、涪陵榨菜、潼南蔬菜……山区崛起的特色农业托起农民的小康梦。从2010年起,重庆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跑赢城镇居民,今年前三季度,增速比城镇居民高出了3.7个百分点。
数据点击
●我国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左右
●山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5%以上,油料产量约占49%,山区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山区近80%的人口属低收入群体,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覆盖了全国70%以上的贫困人口
农民种什么?
山区有别人比不了的“特色”。突破基础“瓶颈”,让一亩地变成几亩地
种啥最赚钱?一直是桂林街道双坝村农民全礼成最愁的事。
全礼成所在的潼南县,是浅丘地区,页岩土壤,土层厚、肥沃疏松,气候最适宜种蔬菜。“可种菜没水不行!”村里的地离濑溪河最远不过几公里,可没有渠道,水流不进田。“5亩山坝地,年年只能种一季稻谷,卖不下几个钱。”全礼成说。
突破“瓶颈”,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桂林街道,建提灌站、水泥渠,整地修路,原来的“巴掌田”万亩连片,变成高标准农田。扶持蔬菜产业,每30亩地建起一个蓄水池,补贴菜种、技术培训,引导广大农民种起了露地菜。“一年种三季萝卜、一季糯玉米,一亩地顶过去4亩地,亩均收入上万元!”全礼成看到了光明“钱”景。
“强基础、扶产业,潼南不仅成为重庆的‘菜篮子’,也成为西部绿色菜都。”潼南县蔬菜产业局副局长周光辉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81.5万亩,年产蔬菜161.9万吨,跃居全国县级第二位。“舌尖上的绿”成为潼南农民的第一致富产业。
“财政支农,要扶持别人比不了的特色。”刘念慈说。
江津的特色是花椒。项目区带动科技推广,“一项矮化密植技术,使花椒单产提高30%以上。”椒农向成洪说。目前江津成为中国最大的青花椒基地,种植面积达50万亩,产值突破15亿元。
巴南的特色是茶叶。项目区修山塘、改品种,推动巴南的茶叶从1万亩发展到5万亩,茶农亩均收入4000多元。
围绕“特色”强基础,从2006年至今,重庆农业综合开发累计100多亿元,改善治理中低产田368万亩。统一规划,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三峡库区优质柑橘、近郊无公害蔬菜、山区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带。
农民怎么种?
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让农民抱团发展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找对特色只是第一步。如何带动千家万户?
刘念慈说,农民跟风,可能会带来产业趋同,增产不增收;政府号令,农民没有积极性,可能会导致只见规模不见高效。从根子上,还得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集中投入、规模开发,资金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机制创新,先进要素聚集形成合力,力争发挥最大效益。
在潼南县进辉蔬菜专业合作社,一辆辆大卡车排成一队,不少农民忙着把地里的萝卜装筐,集中清洗,再装车运往全国各地。农民林旭边擦汗边说:“现在种菜方便多了,从种到卖,合作社全程标准化管理。家里人手不够的,一斤出5分钱,全帮你搞定。”最让农民放心的还是价格,合作社理事长刘忠德说:“过去农民自己卖,一斤卖不上1毛钱,现在统一销售,咱农民说话有了分量,一斤能卖5毛钱。”
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独特的气候是晚熟柑橘的优势,政府引导,合作组织带动,先进技术落户田间。“别看晚上市三个月,柑橘一斤卖到10多元,比过去翻了几倍。”江津恒和村农民罗勇感触深——一场技术革命,让他亩均增收3000元。
在项目区带动下,种植大户、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机下田、科技入户、标准化生产,山区特色农业效益明显。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亩均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280元以上,部分项目区高出1000多元。
市场怎么对接?
扶持农业产业化,从“一粒种子”到商品,打造完整产业链
从产品到商品,关键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必须扶持农业产业化,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打造出完整产业链。
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从200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着力打造柑橘产业链。忠县,有25万亩高标准柑橘,农民能卖掉吗?“早就卖光喽!”黄土村村民汪仁华说,果子没熟就被订购了,企业还提前定好每斤不低于7角的保护价,现在卖果子不发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订单化,忠县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柑橘信息化果园,获得了极为苛刻的柑橘五大技术标准国际确认,建成了亚洲唯一的鲜冷橙汁生产基地。如今的忠县,“半城山水满城橘”,一个柑橘产业带动全县20万人增收。
“从一根草到一块牛肉干”,丰都打造“全产业链”,从牧草种植,到饲料生产;从肉牛养殖,到屠宰分割;从牛市交易,到牛肉精加工;从牛粪利用,到沼气……一个完整产业集群慢慢崛起。
龙头带动,农田成了“车间”。涪陵榨菜集团推广标准化种植,科技攻关,突破了榨菜种植“禁区”。百胜镇八卦村农民况国亮尝到了甜头:“早熟鲜榨菜冬天也能种,个头大、产量高,每亩能多赚600元。”在涪陵,榨菜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不到2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0万亩,带动60万农民增收。
2006年以来,重庆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487个,扶持龙头企业300多家,扶持专业合作社100多个。一条条农业产业链,撑起了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的基础,撑起了山区农民增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