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办公室在济南举行新闻发布会,确定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当天,国家粮食局将首次在全国广大粮食干部职工中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对个体而言,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对国家而言,“仓廪实,则天下安”。一言以蔽之:民以食为天。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老百姓告别了“吃不饱”的窘困,基本实现了“温饱”,甚至达到了“小康”水平;最近图书、电视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又似乎见证今日的中国,已经进入到“美食”的时代……
揆诸现实,假如你到商超市场,看看眼花缭乱、琳琅满目的粮油、蔬菜等农产品(5.54,-0.15,-2.64%);到大小饭店,看看桌桌盛宴摆放的各色小吃、山珍海味;再看看大学食堂的泔水桶里,被丢弃的一堆堆馒头、米饭、剩菜……我们恍惚发现:粮食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只要你有好的胃口,那真可谓是:你想吃啥有啥,想吃多少有多少。
所以,假如问一声:“你知道饥饿的滋味吗?”这对年长者,饥饿的记忆恐怕早已变得遥远且陌生;对年轻者,有遭遇饥饿经历的,恐怕寥寥无几。基于此,一谈粮食安全,有人断言这是杞人忧天,小题大做;搞“饥饿体验”是作秀。似乎,当今的中国,完全可以对粮食安全高枕无忧了。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与误判。理论上讲,中国缺粮的历史再现是不可想象和面对的,否则,人民遭殃,国难家亡;从世界现状看,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在内的粮食主产国屡屡遭受灾害,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新一轮的粮食危机苗头渐显。从我国粮食现状看,虽然袁隆平超级杂交稻亩产量一再刷新纪录,给国人注入一剂强心针。但热钱窥伺,走私涌动,耕地减少,谷贱伤农等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让我们对粮食安全须臾不能等闲视之。
无疑,这次粮食系统首倡饥饿体验活动,以“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警醒世人,很大程度上切中了时弊,与社会产生强烈共鸣。
守护我国粮食安全,饥饿体验仅是第一步。体验饥饿,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尤其是那些暴殄天物的个别公职人员,以及不知“粒粒皆辛苦”、习惯浪费粮食却浑然不觉的孩子们,要让他们体验饥饿滋味,进而升华为一种忧患意识,内化为一种行动,自觉珍惜每一粒粮食。
饥饿体验仅是第一步,意指要守护好18亿亩耕地这道“红线”,不能让城镇、工业化的无度扩张蚕食掉数量有限的耕地,出现“无地可种”的尴尬境地;还意指加大粮食补贴和粮价保护力度,确保农民种粮积极性,避免陷入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而“无人种地”的困境。当然,也要加大对“三农”的资金与科技扶持,不再让农民“靠天吃饭”等。
1994年,一个叫莱斯特·布朗的美国人,曾忧心忡忡地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近20年过去了,中国以粮食连年增产、95%的粮食自给率回答了布朗的问题——— 中国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自己养活自己,“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如此评价中国的粮食安全。守护粮食安全,谁也不能置之度外。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请我们一起体验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共同感受一下:缺粮,对自己、对我们的民族与国家意味着什么!(惠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