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正在走向集约化、现代化,逐渐出现了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好项目。所以,新农业正在成为创投关注并寻找的投资目标。
同时,农业作为食品上游行业,将持续经历10年甚至20年的繁荣期。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食品业将进入维持20~30年的快增期。我国1999年GDP接近1000美元,如今10年过去了,农业和食品业一样还将享受10~20年的快增期。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食品业保持了20%的增速。
在一片诱人的前景面前,农业开始变得炙手可热。不过,与高成长性的高科技、新能源等行业比起来,农业的“弱势”明显:
一是大多数农业项目靠天吃饭;二是规模大的项目不多;三是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四是科技含量不高;五是附加值不高。然而,也正因为上述特点,农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很多,农业有望走向产业化,有望从中走出一批有品牌影响的农业企业。
那么,如何扬长避短,在尽可能低风险的情况下寻找相对高回报的项目,在项目难找的现实情况下跨越困境,从而进行有效投资呢?
很简单,就是以农业的自身特点作参照,寻找与其特性“背道而驰”能够抵抗行业弱势的项目:
一、不是靠天吃饭的项目;二、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项目;三是投资周期相对较短的项目;四是具有产品品牌的项目;五是附加值较高的项目。
依据以上五点农业投资基本准则,可以总结为:投资农业项目最好是“找两头,弃中间”。“两头”是种子业和加工业,种子业有技术含量,可以发展为产业化;加工业容易做品牌,价格波动小,不受天气影响。“中间”就是种殖养殖业,高度分散,靠天吃饭,附加值低,缺少竞争力。从利润率上看,“两头”的种子业和加工业较高,而“中间”的种植业、养殖业利润则相对较低。
有人会觉得“国外资本在投农业时,不是照样投资‘中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吗?”那么,来看看海外资本是否真正进入了“中间”农业。
高盛进军中国养猪业,并非仅仅因为“养猪”了,而是为了控制肉类加工的上下游。高盛拥有中国肉食品加工业两大巨头——双汇和雨润的股份,对其下游企业的养猪场进行大收购,实际上是为了强化对产业链的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渠道和品牌的目的,当然有时也能达到控制价格和利润的目的。高盛投资的这些养猪项目,今后有可能包装上市,最大的可能是注入到加工企业当中,在加工企业的并购当中全身而退。
黑石进军蔬菜业,也并非是进入蔬菜种植这个行业,而是进入批发蔬菜的物流网络行业。黑石带领6亿美元投进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是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营利模式是靠收取蔬菜批发的交易佣金,另外配套增值项目,如酒店、汽修、制冰等。显然,寿光今后的目标就是瞄准上市。黑石 P r e - I P O 项目的投资目的很简单,就是上市退出。
所以,高盛“养猪”并非真正“养猪”,黑石“种菜”也并非真正“种菜”。其瞄准的是养猪、种菜以外更高附加值的加工业、物流业。如今,一些新型的农业公司上市脚步也在加快,国家欲通过上市做大农业产业,促使农业创新转型的用意不言而喻。
(作者肖水龙,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原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