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主持一个慈善组织举办的艺术论坛,讨论粮食公正的问题。其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消费者要吃什么决定了有什么,还是大企业决定了我们有什么可吃?”
商家们总是说,顾客是上帝,所有的产品设计和生产都应该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先。当然,这是我们听到的版本。
表面上看好像也是这样。走进超级市场,同一款商品会有好多种品牌,甚至分得很细,比如牛奶,有低脂的、脱脂的、高脂的,一切都是为了方便顾客的选择。这个时候,想要减肥或者减少脂肪摄入的,自然而然就会把手伸向脱脂奶那一边。但是谁告诉我们喝脱脂奶就可以减肥,或者减少脂肪摄入的呢?是常识还是商家的广告?
据调查, 全球的食物生产供应,现在主要由十家企业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在收购的定价权上有足够的能量,在同一时间他们开发收购着各类产品,并且通过广告慢慢地渗透到消费者的生活中。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喜好,其实在被动地被这些商业企业改变着。
每次去偏远山区采访,我对于那些小商店里售卖的食品总是很感兴趣。那些塑料包装的各种小吃、罐装饮料,价格其实不算便宜,想到这些东西成为当地农民特别是孩子们的主要食物,我会有很多担心。这些东西对他们的健康有好处吗?为何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价廉物美的选择?他们的饮食习惯为何如此快速地被这种极端商业化的产品改变了?
一个该组织的志愿者分享了这样一个见闻:在他去扶贫的村庄,村民们使用激素来培育黄瓜。农民们说,这是因为个大光滑的黄瓜价钱卖得好,城里人喜欢。他们并不知道,使用激素会对食用者产生危害,也不知道在使用激素的同时也伤害到了自己。
谁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应该是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决定了生产者的生产方式。因为生产者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尽量大的回报,于是当一个村子的苹果热销的时候,你会看到短时间内,附近所有的村庄都放弃了其他农作物,开始种起了苹果。就好像当一家农家乐变得热闹起来之后,周边的农户很快就会效仿。但是这样的结果却又很容易快速造成供大于求的结果。
这就是消费者的力量,也是我们在论坛上讨论的问题。消费者有没有能力打破现在不公平的食物生产链条,不被中间生产商牵着鼻子走?
比如,消费者可以从生产者那里直接购买农产品,这样就可以鼓励更多小农户存在;消费者可以帮衬小餐厅,这样城市就不会被几家连锁店垄断——而这种垄断,现在已经是全球性的。消费者可以支持那些坚持公平贸易的商家,让处于粮食生产末端的农民们能够摆脱现在被层层剥削的处境。
(本文有删节,原文作者:闾丘露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