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与校长负责制的比较研究
添加时间:2012-11-23 14:07 来源:点击:次
校本管理与校长负责制的比较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教育经济与管理2004级研究生 高寒)
摘要:校本管理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我国在许多学校逐步实施了校长负责制。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处于同一时代和国际背景下,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二者的改革目标和指导理论不同,所以在内涵、特征方面二者表现出很大差异。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作一比较研究,找出校本管理的优点和校长负责制的不足,借以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
关键词:校本管理 校长负责制 比较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数量,转而更为关注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质量。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于是西方国家开始推行以教育管理权下放为核心的校本管理,我国则开始在许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因为处于同一国际背景下,二者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原有的教育积弊、改革目标等不同,二者又存在很大差异。
一、内涵不同
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的学校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领导下,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同党组织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结合,为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因此,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创办更有效能的学校,而校长负责制是实现学校工作目标。
二、改革的目标不同
我国在实行校长负责制之前,许多学校管理存在着党政不分、职责权限不明、效率低下等问题。校长负责制就是要求校长围绕上级设定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使用资源,高效率地完成规定的任务,追求效率是校长负责制的根本目标。西方在实行校本管理之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央对学校统得太多,学校呈现出无效能、缺乏灵活性。因此要求学校全方位提高学校效能,提高学校在固定输入下可以表现出来的功能的程度。效率强调单位投入的产出比,而效能更关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哲学基础不同
校本管理的哲学基础认为学校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可根据自己特有的条件,自主分配学校资源,达到目标,因而校本管理属于内控式管理,学校有相当的自主权,具有很强的适应力。我国的校长负责制,由于学校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级行政部门,学校只是一个执行系统,因而属于外控式管理。这种外控式的管理模式对公共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规模的扩充起到促进作用,但也让学校缺乏自主权和应变能力,不能灵活地制定发展目标。
四、指导理论不同
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主要以古典组织理论为理论依据。古典组织理论强调权力和责任的对等及命令和指挥的统一,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率。西方的校本管理只要以现代的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其理论依据。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它注重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校本管理还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校本管理把学校看作一个系统,充分考虑到内外因素,通过改进内外环境来改变学校系统的整体环境。
五、外在表现特征不同
正是由于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在改革目标、哲学基础、指导理论方面的差异,二者在外在的特征方面也就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⒈办学理想方面。
校本管理制给予学校相当的自主权,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提出办学理想。对于校长负责制来说,我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办学宗旨,但往往是抽象和空泛的,如“为社会培养人才”等;许多学校还受到上级教育部门严密控制,学校本身的办学理想很含糊。
⒉决策方式方面。
我国许多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开始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决策权主要集中在校长手中。虽然有些学校也设有教职工代表大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西方实施校本管理的学校一般都成立管理委员会,对经费使用、课程编制等做出决策,校长、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都有平等机会加入。
⒊管理技术方面。 WWW.LuNWENWANG.COM
我国的许多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仍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严密监管,学校管理者只有照章办事,所需技术比较简单。实施校本管理的学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仅有人、财、物等权力,还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社区需要,自主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自主设置课程,因而所需技术复杂得多。
⒋对校长素质的要求方面。
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负责人对学校的运作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许多学校校长只是上级制定的各种政策与法规的贯彻执行者。而在实施校本管理的学校里,学校有相当的办学自主权,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承担主要责任,因而对校长的素质要求就比较高。
通过比较发现,校本管理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我们不能否定校长负责制,完全照搬西方的校本管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是我国学校管理改革的基础背景。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效率追求的前提下,积极吸收校本管理的合理成分,在追求学校办学效率和提高学校效能、满足社会需求之间取得一个协调和平衡。
参考文献:
⒈郑燕祥: 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机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⒉刘宝存: 校本管理:当代西方学校管理的新模式.比较教育研究,2001,(12)
⒊陈大超: 美国的校本管理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中国教育学刊,2002,(4)
⒋曹大宏: “校本管理”与“校长负责制”的比较.中小学管理,2004,(5)
⒌黄志成、程晋宽: 教育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⒍冯志军: 对中小学推行校本管理的理性思考.教育探索,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