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问题
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财力制约,仍然存在着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总量不少但实力较弱。全市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少,“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发展经营模式不多,多数专合组织经济实力不强,上规模、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专合组织在总数中所占比例较低,品牌控制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部分专合组织缺乏科学引导,发展较盲目。
(二)运行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农民专合组织只注重外部发展,忽视内部管理,缺乏必要的管理章程和办法,运行比较混乱;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按协会模式进行管理,新瓶老酒,发展缓慢;有的农民专合组织理事会、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部分农民专合组织未按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缺乏必要的会计人员,财务运行不规范。
(三)缺乏科技人才支撑。一方面,由于专合组织的参与者基本以农民为主,加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成员结构老化,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专业知识、政策水平、管理经验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受自身条件限制,农民专合组织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进来,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产前产中产后连接不够。农业产业规模太小,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产品过剩和脱销现象仍然存在,生产经营被动。缺乏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从事生产加工的规模企业不多,大多以原料供应和初加工为主,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同时,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过硬,影响壮大发展的基础。
四、对策与建议
(一)抓规范,严管理。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做到边发展边规范。支持培养一批懂经济、善管理、会技术的专业实用人才,指导农民专合组织制定完善组织章程,建立完善民主管理和平等决策机制、制度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合同约束和利益联结机制、基金积累和风险调节机制,严格内部运行管理,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健康快速发展。
(二)抓产业,夯基础。立足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特色,
以标准化示范园区为建设平台,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特色水产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整体打造一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争品牌,申请“三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动产业发展,为农民专合组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促进做多、做强、做实。
(三)抓市场,畅流通。积极搭建市场平台,构建电子商务网,宣传农民专合组织的产品、服务、特色,收集发布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相关信息。以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为契机,加强宣传,推销特色产品;以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等形式,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做出标准、做响品牌、做优品质。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与农民专合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荐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提供高效、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四)抓扶持,帮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多措施并举、多方式并取扶持发展。强化自身融资功能,以农民为主体,按自愿民主原则,引入非农户投资人或跨区域的农户入社。积极制定税收、信贷等支持措施,对农民专合组织在印花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征收方面依法给予减免优惠,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合组织在进行信贷评估调查的基础上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对农民专合组织生产、加工、销售农副产品所需用电、用地、用水给予优惠和支持。
(五)抓提升,强科技。立足于生产能力、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深入开展农民专合组织“万人帮扶行动”,切实加强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合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开办专栏、拍摄专题片、组织专家讲座、辑印典型、组织典型入乡入村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加大基本知识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组织健全、章程规范、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作用发挥突出的农民专合组织,重点指导、培养、总结一批学得了、推得开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宣传优秀农民专合组织及其带头人的好做法、好经验,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用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开展,形成培育一批、强化一批、提升一批的梯次上升的农民专合组织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