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吗(2)
添加时间:2012-09-24 13:35    来源:未知点击:

  农业现代化:“西洋景”还是“中国画”
  但是,恕我直言,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内,我国广大农村中不仅个体小农户无法达到这种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标准而只能“望洋兴叹”,就连很多自认为实力不俗且已羽翼丰满的“龙头”企业,也是不敢高攀而自叹弗如的。
  可以说,这个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它所引申出来的客观标准,对中国来讲,且不说目前条件不具备,就算在往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也都将是不可能成功登顶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因为它是地地道道的西方“舶来品”,是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照搬照抄来的一张美丽的“西洋景”,而不是按实事求是的原则,由我们针对自己的具体国情所精心描绘出来的一幅“中国画”。
  众所周知,农业的发展对耕地、土壤、淡水、劳动力、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国家的区位地理与资源禀赋不同,优势和缺点则各异,农业现代化便应具有彰显本国特色的概念与内涵,并必然呈现出差别性、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真正能推行“土地大集中、资本大投入、装备高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多样性经营、企业式管理”这种模式的地方,在当今的世界上也属凤毛麟角,仅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极少数几个国家才“玩得起”。
  把美国称为“农业强国”是无可置疑的。中国人看美国农业最“过瘾”和最“震撼”的东西,便是美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高科技支撑,但很少了解美国也为农业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例如在投入上,美国对农业领域的投资历来比工业领域的投资大,每生产1美元农产品,约投入8美元,在联邦政府预算中仅次于国防开支,占第二位。在消耗上,美国每年生产3000亿公斤粮食,要消耗6000万~7000万吨石油、800万吨钢铁,同时消耗大量的磷、钾等肥料。在污染上,美国农业严重依赖化肥和农药,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恶化和环境污染。美国有31个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衣阿华州大泉盆地从1958年至1983年的25年间,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美国现在每年使用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为4.5亿至5亿磅,其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已经无法清除。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资本、技术和能源密集型产业,靠的是用高投入来换取高产出。这种农业模式很难避免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困境:资本替代土地的结果,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巨额投入和沉重的财政负担,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资本替代劳动力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导致了劳动力失业和两极分化。有学者断言:当发达国家在强大的价格支持下进行世界农产品倾销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小农便必然纷纷破产。发展中国家如果不从根本上颠倒世界的既定秩序,要想复制美国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便是痴心妄想。这种模式你既学不到,也不敢学。
  其实,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地区,现代农业也相当发达,甚至可与美国农业“叫板”。这些国家与地区与中国大陆一样,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属于耕地资源严重短缺的类型。他们在培育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选择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那种“土地大集中、资本大投入、装备高科技、企业式管理”的模式,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先进的生物科技和小型机械上,并紧密围绕农业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和农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需求,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鼓励农民开展家庭经营式的精耕细作,从而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以保障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始终处在相对平衡的水平上。
  我2010年在台湾南投县信义乡调查其农业时,该乡农会理事长告诉我,政府不支持农村土地向大户和企业集中,即使有足够的理由,也不能超过30亩。
  不知是什么原因,东亚地区的这一现代农业模式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总是喜欢把目光“钉”在美国模式上。
  其实,我们的邻居――菲律宾就曾经做了一回扎扎实实的“冤头”而成了“反面典型”。当年,菲国的许多“海归派”认定,菲律宾的农业和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学习美国经验,依靠资本的力量来改造落后的小农生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大力鼓励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支持资本下乡搞规模经营,放手让跨国公司和本国资本家控制菲律宾农村和农业生产。在这种形势下,大量农民成了农业工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菲律宾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发展阶段,被“誉”为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的“亚洲典范”。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资本日益替代劳动,农业工人被陆续“炒鱿鱼”。大量失地和失业农民涌入各类城市,而城市又无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失业问题迅速转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菲律宾的人才满世界流浪,女人作为“菲佣”更是成为国家名片。只要一到香港,就可以发现铺天盖地的都是菲律宾“保姆”。菲律宾经济社会至今仍然是不知何日为止的衰败态势,就是“三农”问题引爆的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