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陆益龙:从乡村集市变迁透视农村市场发展(2)
添加时间:2012-08-15 08:42    来源:未知点击:

    河北定州的庙会和农村集市
    对庙会、集市及乡村市场变迁与发展的考察,较多研究聚焦于华北地区。瑏瑡河北定州(原为定县)地理位置处于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带,其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变迁状况具有典型华北特征。近代以来,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及世界市场的影响,华北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农村生产也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材料来源之一,农村商品经济随之得以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华北农村的集市贸易及市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据历史学研究显示,清道光时期(1821~1850年),定县平均每个集市关联39.4个村庄,涵盖110平方公里,涉及人口为18912人。到20世纪30年代初,平均每个集市关联5.5个村庄,涵盖面积为14.6平方公里,所涉人口为4819人。村庄距离集市都在10公里以内,更多的在5公里以内。由此看来,在百年之内,定县的集市在数量上和密度上都翻了7倍左右。
    传统集市主要以村镇的庙会和集等定期市为主,在1931年,根据李景汉的调查,定县全县至少有50处庙会,即50多个庙会集市,其中北齐、东亭、药刘庄、东旺庙会规模较大,像北齐庙会占地约150亩,每日到会人数在万人左右。
    目前,定州有96处定期举办庙会,庙会交易时间达到131天(见表1)。这些庙会的举办地有县城、集镇,但较多的是村庄。庙会多以货物交易为主,逛庙会的人也以购物为主,或是在这里寻求市场机会。多数庙会与宗教节日或宗教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较多恢复起来的庙会,以集市交易为主,宗教活动、传统文化及社会交往活动已可有可无。而根据李景汉的调查,20世纪30年代定县的庙会活动,宗教、狂欢、社交的味道似乎很浓。如药刘庄庙会,“神棚里有招待的人,男有男招待,女有女招待……庙会演戏前几天,村中就通告全村住户,住户也就接亲戚请朋友来看戏,预备好菜好饭,大吃大喝”。由此看来,以往的庙会,在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地方性社会的一种祭神、聚会和狂欢,而集市交易似乎是一种附带的、延伸的或嵌入性的活动。
    从时间分布上看,现有的庙会市集主要集中在农历二、三、四月份和十月份,也就是春季和秋季(见图1)。春季和秋季是华北地区农业生产较不繁忙的季节,同时也是天气较为温和适中的季节。目前的庙会,集市贸易已经是主体内容,而且大多数摊位都是流动的和露天的,因而天气过热或过冷都不利于集市交易活动。
    在农历三月和十月份,定州的庙会活动最为频繁。或许因为这两个月是春种和秋收的时节,因而成为举办庙会活动的黄金季节。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定州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倾向已越来越显著。较多农户在维持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开始积极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经济作物。近些年来,定州种植蔬菜、苗木花卉的农户越来越多,而且耕种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也有较多农户在扩大养殖奶牛和羊的规模。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为市场需求而种植和生产,他们对农村集市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也在提高。春秋两季,庙会活动之所以较为活跃,是因为农民要通过集市交易,为生产作准备以及交换或出售收获的农产品,同时也为从市场中寻求兼业收入的机会。
    从清风店镇的庙会现状来看,庙会就是乡村社会定期、定点举行的集市贸易。目前,在庙会上,流动的摊位大约有一千多个。经营庙会摊位的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业性或半职业性商贩,一类是当地农民。第一类商贩主要以参与庙会和农村市集交易为生,他们大多是从石家庄市、保定市和定州城批发轻工产品和农副产品到庙会和村庄集市上销售给农村居民,其中销售商品以服装、鞋帽、日用品和副食品为主。这些商贩常年靠赶集和赶庙会为生,他们一般会在一些村庄的定期集市和庙会上流动经营,也有一些商贩会在镇上固定下来。第二类经营者是当地农民,他们主要是利用庙会和村庄集市,销售自家种植或饲养的农副产品及自家生产的手工艺品,其中主要以蔬菜、牛羊和布鞋为主。
    庙会上的经营者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属于职业性或半职业性的商贩,纯粹的农民销售者越来越少。因为对于农民来说,庙会和集市不是他们销售大宗农副产品的渠道和途径。尽管定州有较多的农户仍以种植粮食和蔬菜为主,但庙会上的粮市和蔬菜市并不发达。随着交通的便利化和市场的开放,多数农户一般都是就地销售粮食和蔬菜,即一些商贩会到村庄直接收购粮食和蔬菜,然后利用往定州运煤或其他货物的大货车直接运往外地。
    逛庙会的人群以庙会附近农民为主,他们主要到庙会上购买一些食物和生产、生活用品,来庙会上祭神、娱乐和看热闹的人已经很少。不过,逛庙会的农民的需求依然是多样的,除了来此购置物品之外,也有的来看相算命,还有人到此求医问药。在清风店庙会上,算命和看相的摊位大概共有四十多个,那些江湖医生和兜售所谓“偏方”药剂的不下十几个。从这一点来看,庙会依然是乡村地方共同体满足多种社会文化需求的综合性活动。
    清风店庙会在定州属于规模较大的庙会之一,每次为期三天。但是,据一位村委会主任介绍:“近几年清风店庙会规模大大缩小,以前庙会三天各个街道都挤满摊位,人山人海,绵延好几里。现在这里的摊位和人都少多了。”问其原因,这位村主任给出了两个主要理由:“一是现在每个村庄基本都有自己的集,这样农民基本上可以从村庄的定期集市上购到所需物品,不必跑更远路到镇上的庙会了;二是由于不好管理,现在庙会上已经没有戏班子来唱戏了,所以也就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了。”
    中心集镇庙会规模的下降,其实意味着农村村庄市集的复兴和发展。从当前河北定州的农村集市发展状况来看,庙会只是集市贸易的一种形式,传统的定期市集已经几乎在所有村庄复兴和发展起来,而且市集的周期缩短,频率提高。较多的村庄每月至少有六天的集市,如逢一六、二七、三八、四九或五十开集,即每旬开市两天;有些村庄每月有十二天的集,如逢一、三、六、八开集,或二、四、七、九有集市。由此可见,定州的村庄集市贸易已经越来越发达。
    从定州集市买卖的商品或交易内容来看,无论是庙会还是村庄的市集,主要是向乡村居民销售生产和生活用品,外面进入乡村的商品已经多于乡村向外输出产品。集市贸易已经成为满足乡村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只有少量的农产品是通过集市来销售或输出的。也就是说,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农村集市已发展成为外部大市场在乡村的消费市场,而农村的产品市场中心已经外移至区域的中心城市甚至更遥远的地方,中心镇的市集不再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不过随着农村集市交易活动越来越频繁,由此在乡村也形成了专门从事庙会或集市经营的职业群体,他们通过往返各个村镇庙会和集市,不断地寻求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