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理论前沿 > 论文在线 >
张吉星: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缺陷(1)
添加时间:2011-09-06 13:08    来源:未知点击:

    最近又听到不少大学生村官朋友发“牢骚”,有人以“高智商的勤杂工”形容自己,其失望之心境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如果能够聆听到大学生村官们的真实心声,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情形在大学生村官当中并非个案,实则较为普遍。大学生村官为何如此,大学生村官政策到底存在哪些缺陷?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对大学生村官的了解和认识来仔细“梳理”一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大“软肋”。
    一、机会不均等
    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明星大学生村官的事迹,要么是创业取得极大成功,年利润多少多少,带动就业人数多少多少,要么就是获得当地村民的极大认可,竞选成功,荣任某地村支书或者村主任。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大学生村官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原因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因此成为当地引以为荣的大学生村官楷模,也深为一些媒体所津津乐道。但是,我们更应注意,这种成功并不具有必然性,而是建立在若干条件基础之上的偶然结果,并不是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就能获得的,只是少部分幸运儿以及先天关系较硬之人的专利品。
    仔细分析一下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的事迹,我们会发现,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村官无外乎以下几类:第一类可以称之为资金型,这类大学生村官家里本来就经营实业,因而资金十分充裕,他们可以通过家里的关系迅速获得创业必备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很快就能取得成功。第二类是可以称之为资源型,他们所在村庄里的自然资源或者说人脉资源(上级领导定点村)十分丰富,于是就可以依托村里的资源和组织部门的重点扶持取得成功。第三类可以称之为权力型,此类村官家里具有权力背景,可以通过权力关系取得成功。然而对于大多数既缺少资金、资源,又缺少背景的大学生村官来讲,创业成功简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就拿某地的小高为例,他是当地人,家庭较为富有,原本就经营玻璃厂生意,恰好自己又被分到了本乡镇,所以家里的玻璃厂自然而然地成了他自己的创业项目,他理所当然的被主管部门“重点培养”。小林所在村盛产木材,村子又是县委组织部长的联系村,因而他也受到了主管部门的“青睐”,不到一年便创建了木材加工厂,省里的领导都到他开办的厂里参观过。小张“朝”里有人,因而刚一分过来主管部门便把他挂靠在一个大厂里,他也成为这个厂名义上的“掌门人”。
    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政策最大的“软肋”是机会不均等,不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终导致很大一部分既具有真才实学又想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无所作为,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与之处在同一水平上的其他领域的大学生,由于机会较为均等,经过三年的辛勤努力,他们肯定会小有成就了。
    二、入口过宽、出口较窄
    自从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除重庆市以外,各地普遍存在着大学生村官入口过宽而出口较窄的情形。以江苏省为例,200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拔1011名大学生村官赴经济薄弱村上任。至2010年7月份,首批大学生村官三年合同期满卸任,为此,主管部门专门提供102个乡镇公务员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剔除已经离任的大学生村官,考录比例只是10:1,也就是说至少有800多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不了公务员队伍。
    除此之外,主管部门对于那些没有考上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主要给出了以下几条出路:一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三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对于第一条出路,前文已经分析,那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品,绝非大学生村官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所及,大多数人都指望不上。与主管部门续签合同么?那只能是第二次白白浪费三年时间,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己。看来,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只能另谋职业了,说的好听点是“转业”,说的不好听点则是失业。